國內外體育用品企業研發情況對比分析
【-行業新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體育用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眾多的體育用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發展壯大,積累了原始資本。目前1200多億元的體育產業規模中的80%是體育用品業,但體育用品業要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關鍵還是要依靠科技研發,這關系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關系到品牌的競爭力,關系到企業的存亡。
一、國外體育用品企業的研發情況
耐克、等品牌在創業之初就很注重產品的研發。20世紀80年代,耐克和阿迪達斯就建立了生物力學研發實驗室。李寧公司市場部經理張慶曾評價說:“體育用品品牌要注意研發。單純地比款式不行,要往功能性、專業化發展。像耐克、阿迪達斯,從一開始就沒有放棄過在科技含量上的努力,單Nikeshox這一單項鞋的研發就花了16年時間。”
1、耐克
耐克宣稱:科技化的產品研發是耐克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耐克在開發新材料和現代設計上不遺余力。耐克非常注重設計與實際的結合,特別聘請相關人員成立了研究委員會和顧客委員會,其中有教練員、運動員、設備經營人、醫生和整形大夫,公司定期與他們見面,審核各種設計方案,研究新材料和改進運動鞋的設想。
耐克的研發十分重視人體工程學和仿生學等領域的研究,這些產品的設計樣式經常是根據不同腳型、體重、跑速、訓練計劃、性別和不同技術水平設計的。這樣的設計不僅在功能上符合運動的需要,而且安全性和舒適度上也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很多產品甚至能夠改善運動員的競技成績。目前,耐克更是每年拿出占其銷售收入4%的資金投入產品研發,使耐克在眾多體育產品領域保持技術優勢,從而確保其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
自主研發的同時,耐克也通過并購策略獲得新技術,如并購了專業制造氣囊所用材料的美國泰特拉公司(Tetra),耐克運用該技術生產的減振系列運動鞋為公司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造了輝煌。
2、阿迪達斯
阿迪達斯在發展早期就將產品技術創新作為開拓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動力。阿迪達斯的創始人達斯勒不但是位體育愛好者,也是一位推崇工藝、品質、熱衷于創新、出生在制鞋世家的企業家和發明家,阿迪達斯運動鞋制作工藝中的許多技術突破都是由他實現的,他先后共獲得了700項技術專利,是世界運動鞋制作領域的先驅。
阿迪達斯全球有三大研發中心,科研人員達1500多人,2010年,阿迪達斯的研發費用達到了1.02億歐元,占凈銷售額的0.8%,占總運營成本的2%。
阿迪達斯抓住研發和銷售這兩大附加價值最大的環節,生產制造則以社會化分工解決,整個企業沒有一名生產工人,但卻擁有全部產品的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
2003年,阿迪達斯公司建立了“大眾定制”系統,可以根據顧客腳的不同情況、個人喜好和要求設計特別的鞋,這使阿迪達斯在這一領域一直處于第一位。阿迪達斯還嘗試用互聯網和消費者互動,從終端消費的環節建立反向信息流,幫助設計研發人員更準確地了解市場。2011年,阿迪達斯研發的重點是個性化定制和數字體育產品。
二、 國內體育用品企業的研發情況
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的、實力較雄厚的體育用品企業也開始逐漸重視并加大研發投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1、361°
361°總裁丁伍號曾表示:“要組建世界級的產品研發平臺,打造立足全球市場、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研發團隊,構建科學系統的產品研發體系,這不僅僅是361°產品升級的需要,更是361°實現產品附加值及品牌核心價值升級的需要。”
2010年9月, 361°在廣州成立了設計研發中心(亞洲),包括高端運動產品實驗室和人體工學實驗室。2011年3月,361°又與北京服裝學院合作成立了“361°北京服裝學院高性能運動服裝設計研發中心”,在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培育創新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開拓了新的途徑。
2、李寧
李寧在運動研發以及運動科學和工程技術應用方面一直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1998年,李寧在廣東佛山建成了行業內亞洲領先、中國最大的設計開發中心。2002年9月27日,李寧與國際著名紡織品牌“杜邦”正式結成“品牌伙伴”,加大了對萊卡及其它創新纖維產品應用的廣度與深度,提升了中國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2004年李寧在香港建立研發中心,與香港、國際專業機構及大學開展合作,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體育科學系。因為中國人或亞洲人的足型和西方人不同,香港研發中心從華東、華北、華南和西部地區抽取足型樣本進行研究,在建設了“中國人足型數據庫”。
2008年1月,李寧在美國俄勒岡州建立設計研發中心,致力于研究面向美國和美洲的市場。2008年3月,李寧與米其林合作,主要研發高性能運動鞋。2008年11月,李寧在北京建立運動科學研究中心……李寧的種種舉措表明,未來體育用品的競爭將是新產品研發的競爭。
3、安踏
安踏總裁丁志忠說過:“技術研發是產品的生命線,科技是安踏的命脈。安踏前五年的產品研發費用較低,總和不足1000萬元,而2009年一年就投入了1億元的研發費用。企業弱小的時候沒辦法談創新,已具規模的時候則必須談創新。”
安踏于2005年投入巨資創建了中國首家運動科學實驗室,成為第一家擁有獨立的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研究機構的國內運動品牌公司。該實驗室現在已擁有40多項國家級專利,并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成為體育用品行業中首家獲得國家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溫家寶總理在參觀安踏時,曾經欣喜地指出“安踏走出了一條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的道路”。
三、國內外情況對比與分析
國內品牌與國外品牌在研發上相比,特點是起步時間晚、投入經費少、比例低、力度和深度仍有很大欠缺和不足。在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中,“重生產、輕研發”的現象十分普遍,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中,生產環節的利潤是最低的,利潤主要集中在研發和營銷上。
企業的技術開發可分為四種方式:獨立研發、技術協作、技術引進及自行開發。目前,我國的體育用品產業多采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自行開發結合的方式。國內體育用品企業有必要根據自身情況,找準定位,發揮特色和優勢,借助科研開發的力量為自身爭取市場和空間。中小企業應在借鑒大企業技術或與大公司尋求合作的同時盡量杜絕仿制和抄襲;大企業在產品研發的同時,則要注重目標群顧客的需求和消費動向,積極進行產業調整,同時注重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總結先進企業的研發經驗后發現,提升研發能力、塑造創新型體育用品企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轉變觀念,重視研發
國際上通常采用研發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一國的研發水平體現著一國的經濟實力;一個企業的研發水平體現著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從國際經驗看,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1%以下的企業是難以維持生存的,占銷售收入2%的企業可以勉強維持,占銷售收入5%-10%的企業才有競爭力。研發經費投入過低的狀況制約了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健康發展,因此通過多渠道大幅度增加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已刻不容緩。企業重視研發,肯對研發進行投入,才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政府扶持
政府有必要在研發上進行政策傾斜,如采用產學研合作的方式。日本政府對研發的投入雖然有限,但激勵企業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體育用品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這樣做可能短期內將使某地區或某企業的市場受到影響,但只有加強對專利的保護,才可能使企業更愿意在創新上投入,產生更多的專利,最終提升整個體育用品產業的技術水平。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主要依賴于企業自身投入,政府提供的經費不足2%,來自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僅10%,需要政府和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支持。
3、充分利用智力資源
科研開發離不開人才,培養、吸收研發人才或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可有效促進研發能力的提升。而高校利用自身擁有的人才和智力優勢,積極優化組合各類專業人才組成科研團隊,對體育產品進行設計開發,不斷延伸體育產業鏈條,也是高校科研的一個發展方向。同時,體育用品研發一定要積極加強多學科合作,因為技術突破常常是將相關領域的技術嫁接于體育用品生產的。
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企業來說,日益加劇的市場變化和國際競爭是目前和未來都將面臨的嚴峻挑戰,要提高企業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