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用品行業三足鼎立趨勢日漸分明
【-行業新聞】體育用品行業的三足鼎立之勢越發清晰了,根據財報和官方統計,2011年以安踏、、361度、匹克、鴻星爾克為代表的泉州軍團,整體營收超過600億元;而以李寧為代表的泉州軍團之外的本土品牌的營收約150億元;外來的國際品牌則約占據250億元的市場。
回顧2008年以來,伴隨著泉州軍團的崛起、李寧的經營劇變、阿迪達斯的防守反擊,不難發現,一場又一場超越與反超越的戰役,在中國體育用品市場上此起彼伏。而當三大陣營實力相當并開始角力,之前被高速趕超掩蓋的問題,也先后成為各大品牌的煩惱,尤其是庫存難題。從各大2011年財報可看出:2008年開始的庫存門,如今已經套住了所有體育用品企業,本土五大運動品牌的庫存總額超過33億元,其中李寧獨占11億元,泉州軍團分到另外的22億元。
奧運分水嶺
三足鼎立之勢,在2004年悉尼奧運會已經初現端倪,但真正白熱化的短兵相接,還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從大的層面看,是三大陣營在營收數據的超越與反超越;從小的細節看,則是以價格為利器的市場爭奪和搶占稀缺資源的品牌大戰。
營收追趕
綜合業界和官方的統計,泉州的市場銷售早已超過600億元。
2011年財報,安踏89.04億、361度55.68億、特步55.4億、匹克46.5億,總營收達246億元;目前暫未公布數據的鴻星爾克實際早已超過30億元,靜待上市的喬丹體育2010年營收逼近30億元,貴人鳥也超過20億元;三線品牌諸如上市公司喜得龍、喜得狼、鴻星沃登卡、飛克、野力、美克等營收,早已或馬上就要突破10億元,以及德爾惠等非上市的鞋服公司,其總量超過百億很正常。
在2004年分別被耐克、阿迪達斯超越之前,李寧穩居榜首近10年,彼時大眾對“品牌”還沒太多的認識;2008年北京奧運會,飛翔的火炬手李寧,也再度點燃了消費者對李寧的追捧,并在2009年以83.87億元的營收,占據了國內銷售的第二把交椅,并在2010年達到94億元,2011年降為89.29億元。加上山東的雙星、上海的回力等鞋企,泉州軍團之外的本土品牌,2011年營收約150億元。
外來的國際品牌,耐克的營收超過120億元,阿迪達斯的營收超過100億元,加上中國動向經營的KAPPA、PHENIX共計收入20億元,以及彪馬、匡威等加在一起,大約占據250億元的市場。與泉州軍團相反,國際品牌主要盤踞在一、二線市場,在知名度、美譽度等方面占據著優勢,但也要提防著無孔不入的本土品牌。(-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