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運動品牌如何處理系列產品庫存
【-行業新聞】由于季節性明顯且更新速度快,如何處理不斷增加的庫存成了界頭痛的問題。運動鞋服行業高庫存隱患正在逐個爆發——繼李寧、中國動向陷入困境后,、特步、匹克等企業也都未能幸免。
“,漲價皆有可能”,“安踏,漲價永不止步”,“三六一度,多一塊錢”……近期,隨著李寧、安踏、特步、、361度等國內五大運動品牌漲價疊起,網絡上的各種調侃也不脛而走。
提價是導致高庫存的直接原因之一。據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李寧存貨高達9.92億元,較年初增加1.86億元,計劃斥資約3億元向分銷商購回“未銷售的產品”,據李寧集團預計,在未來兩年里,需要再額外回購約14.48億元的存貨。
在國內運動行業中,不僅李寧“垂頭喪氣”,進入2011年年末,各大國內運動相繼公布第三季業績,包括特步、安踏、匹克等品牌在內都出現增長放緩。
其中,特步存貨激增的問題愈加嚴重。2011年6月末存貨為8.87億元,同比增長4.24億元,其中成品由期初的0.84億元突增至4.74億元,增加4倍。特步2011年上半年存貨金額達到8.87億元,同比增幅約為92%,安踏上半年存貨金額同比增加20.3%,匹克也令人擔憂地上漲了41%。
近日,有港媒報道,安踏管理層在“企業日”上承認,2012年二季度訂貨金額增長,將低于首季度15%的幅度,未來半年至1年內,行業亦會充滿挑戰,已難以保證2012年第三、四季度訂貨會成績。另外,安踏早前計劃于明年凈增600至800間店鋪,如今亦可能因增加關店數目,而向下調整。
此外,體育用品企業中,賬面存貨僅僅是其實際存貨的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已批發給經銷商卻沒有賣出。而在特步不斷開發新品的情況下,這些已經批給經銷商的存貨很有可能會面臨如同李寧一樣的回購并減值的壓力,導致凈利潤大幅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市場消費需求不旺也是高庫存的重要原因。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運動鞋市場逐漸復蘇,2010年一整年的增長速度更是快得驚人,但是這種增長是建立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整個市場低迷的基礎上,是一個補貨的過程,并不像2003年前后那樣整個市場需求真的那樣旺盛。對于2011年年初的這一輪擴產,大部分企業未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于是乎,你也擴產,我也擴產,當市場無法消化產能擴充后所帶來的過量產品時,便出現了大量庫存。
放慢腳步
在運動品牌行業整體產能普遍過剩、區域內的各個運動品牌代理商乃至商圈內的各個品牌加盟商整體庫存普遍積壓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消費信心普遍不足、消費能力普遍減弱的消費環境下,目前消費者購買運動品牌的整體市場容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耐克、阿迪達斯等洋品牌的夾擊和國內品牌高度同質化、貨品高度雷同的大背景下,想要在庫存處理成效上出彩,庫存處理速度將成為階段性經營勝出的決定因素。為減輕分銷商的壓力,安踏、特步、匹克紛紛削減了明年第一季度的訂單量,同時主動下調了2012年的開店計劃。
由于近期消費零售股在低位鞏固,安踏表示預期明年前兩個季度合計訂單額取得低單位數增長,為此將調整安踏品牌門店的開店計劃,從中報時的8200間調整至7800—8000間,Fila及其他安踏的生活系列及兒童系列的門店數維持不變。
考慮到零售渠道庫存積壓有惡化趨勢,匹克2011年的開店計劃也從800家下調至500—600家,公司從過往每年凈增400家店,減少至每年凈增200家店,預期明年將新開700家店,并預期關閉約500家低效或虧損店鋪。
截至6月底門店數量達7438家的特步,同樣放緩了開店速度,預計今年底零售店數目將達7600至7700間。2012年開店計劃仍在探討,按照目前的經營環境,估計未來12個月凈增加的零售店數目約5%,明顯低于此前設定的每年增800家門店目標。
由于行業庫存積壓嚴重,各品牌分銷商減價促銷,運動品牌還主動削減2012年第一季度的訂單,將部分訂單推至2012年第二季度發貨。安踏負責人表示,行業競爭越見激烈,現時零售折扣將從早前的8折調升至7折,同時給予分銷商更靈活的零售折扣政策,希望讓分銷商盡快銷貨令資金回流以保利潤。
特步也于近日宣布削減明年首季訂單10%。特步此前曾高調公布明年首季訂貨會訂單金額按年增21%,服裝及鞋類產品訂單數量取得雙位數增長,平均價格也取得8%至10%增長。這次主動調低訂單量(包括鞋類及服裝類)一成,特步解釋為“控制風險并確保整個分銷體系的健康運作,提前作出終端存貨管理控制”。
抓住消費者的心
近期,國內運動鞋服品牌正掀起“骨牌效應”,陷入一陣陰霾之中,投行紛紛下調評價,股價大幅下挫。究其原因,銷售不暢、存貨激增、打折清貨等問題,都把中國的運動品牌推向“中年危機”,行業全面陷入調整期。
“對于運動用品行業的未來,我們依然看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庫存的產生,并非真正的市場飽和,而是一種結構性飽和。但隨著市場的發展,消費者也越來越“挑剔”,對于產品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如果運動用品從業者們能夠提供足夠吸引力的產品,它就是值得期待的。”
李寧、特步等運動用品股如今的困境,并非毫無歷史參照可循。事實上,耐克、阿迪達斯等體育用品“鼻祖”也曾遭遇過高存貨困擾。
2008年,作為北京奧運會贊助商的阿迪達斯由于對市場過分樂觀,加大生產規模,在奧運會后不幸遭遇全球經濟危機,陷入庫存居高不下的窘境。阿迪達斯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將銷售渠道積壓的存貨清理完畢。其能完成巨額庫存的清理,品牌的號召力起了重要作用。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的大部分的本土運動用品品牌都是從制造加工業,從做OEM代工起家然后逐步發展到品牌運營。但是這里面品牌的差異化、品牌的附加價值都普遍性的偏低,另國內品牌在產品設計方面創新能力還需加強,品牌之間款式雷同的屢屢現之,差異化也不明顯,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只是透過廣告一些基本的表現去訴求一些差異化,實際上在終端消費者那里頭并沒有太強的不可替代性。此外,營銷手段也陷入老套,比如一味扎到賽事贊助和電視臺冠名等傳統渠道這些罕缺的資源上,即使燒錢了,得到的效果也越來越不理想。
如今,在一些相對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甚至逐漸出現了購買高端、新型商品的趨優消費跡象。這種消費趨勢從鞋類產品來說則是人們對于鞋子功能與個性的更多關注。正是由于這種消費趨勢,鞋企就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除了產品的品質、功能等,還要重視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與原材料價格上漲相比,技術的研發創新是一個更大的投入,于是這也成了許多企業提高產品價格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內運動品牌所遭遇的困境,就像中國家電企業早期崛起一樣。要想擺脫同質化的困境,企業要從品牌的核心的價值的提升方面或者是差異化塑造方面或者是產業鏈的整合方面,去重新考慮如何謀求下一步的發展。(-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