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體育用品如何“二次起飛”?

【中國網-】2012年,春寒料峭。
有關體育用品業的消息,聲浪一個高過一個,以唱衰體育用業為基調,形形色色的理由,鋪天蓋地,一如當年贊美的聲音。那么,體育用品業的水溫或寒或冷何時回暖?
時間退回到2011年。和動向最先曝出回購庫存的消息,下半年,體育用品類的大庫存問題陸續在其半年財務報表上呈現出來。表面上看,庫存大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則是銷售預估過于樂觀,二則是終端銷售低于預期,從而導致庫存積壓。這似乎成了運動品牌日子不好過的最典型的佐證。有消息顯示,2011年9月,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存貨金額高達29.82億元,占其凈資產比重超過83%。看來,不單單是出現問題,休閑服裝品牌同樣出現問題,整個大環境都面臨著相似的問題。
時間再向前推至2000年。彼時,國內市場叫得響的服裝品牌屈指可數,大都是舶來品牌。沿海地區給國外品牌配套的企業們,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和消費升級腳步愈走愈快的東風下,憑借生產加工積累的第一桶金,開始了高舉高打的營銷攻勢,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牌運動,渠道憑借加盟連鎖擴張快速跟進,十余年時間,大江南北涌起眾多品牌。與大鞋服行業比,體育用品行業相對更小,標桿更少,跟隨效應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老二模仿老大,老三模仿老大和老二,運營模式幾乎照搬,店鋪空間形象基本雷同,同質化成為運動鞋服行業一大標簽,消費者很難區分。
時間推移到2012年,經過2005-2010年黃金五年的高速增長,體育用品行業迎來了成長的調整周期。安踏、特步都宣布將更加審慎開店,并調低了2012年前二季的訂單增長幅度。則宣布門店數量將從7800余家調整到7000家左右。單純從庫存的角度看,體育用品業似乎需要更多的店鋪才能消化庫存商品,那么為什么又選擇關店和審慎開店呢?連行業老大耐克都不例外,2012年1月,上海南京路向陽大廈耐克旗艦店在高額租金之下,選擇撤店。有不少區域核心商圈的街鋪租金過高,只有租金承壓能力強的金店和化妝品等企業才敢繼續擴張。曾經豪情宣布的萬店計劃只能放緩,從二三級市場的渠道保有量看,趨于飽和,更多的是向四五級鄉鎮市場推進。同時,依靠渠道帶動業績的增長方式,必須轉變,選擇審慎的發展觀,削減贏利能力弱的渠道,讓終端健康可持續地發展迫在眉睫。此外,同質化的詬病,直接導致消費者忠誠度不高,在市場趨于成熟期,僅靠價格戰最終只會將行業帶入惡性循環之中,唯有進入調整通道,才能讓體育用品行業重新審視市場客觀需求和自我品牌價值,梳理方向,準備二次起飛。
要解決同質化,創新首當其沖。創新,說者易,踐行者難。往簡單點說,創新就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叫嘗試也罷,叫試錯也罷,總要冒著此路不通的風險進行第二次嘗試,第三次嘗試。2010年,體育用品行業領先者李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品牌重塑、渠道整合,以及內部架構調整。從現在的成效看,可能,李寧的試錯還有一段路要探,現在看到的是其發生改變的階段性成果,或許其準備得有點倉促,價格調整策略沒有兼顧渠道現狀,丟失部分無法認同的消費者,但是,如果不進行變革,面對、阿迪和晉江系品牌的上下合圍,李寧又將如何?從另一角度看,正是李寧在前面不斷的試錯,才換來了后來者少走彎路的寶貴經驗。同樣,只有創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來。
渠道趨于飽和,供應鏈需要改革。眼下,大多數體育用品廠商扮演的角色是大批發商,做產品的大營銷,順勢將產品批發給分銷商,然后由分銷商再批發給零售加盟商,供應鏈過長,削弱了產品的性價比,且各環節信息失真比例過大。當前,終端庫存大,與這種三級流通的供應鏈模式不無關系。同時,大批發概念,對零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管理粗放,對于產品在終端怎么銷售,每個環節細節怎么操作,品牌推廣活動是否到位,產品設計是否考慮終端切身需求等,品牌商都過問甚少又或把握不準。品牌廠商們需要放下身段,以低姿態貼近終端,改進供應鏈,關注零售的每個環節,將設計、生產、物流、賣場呈現方式、銷售人員能力、消費反饋之間形成有效串聯,打通利益鏈條的各個環節,走渠道扁平化之路,回歸管理的精細化,讓終端與品牌的利益更加緊密聯結,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庫存問題。
抓住體育用品業的二次起飛機遇。從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奪金能力看,中國似乎是一個體育大國,但從中國體育產業的成熟程度看,我們僅僅是起步者。據國家權威數據統計顯示,中國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僅僅達到0.58%。前一段時間,健力寶的金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當年的冠軍們似乎忘記了1989年后外資撤出中國,無人贊助中國體育代表團,健力寶挺身而出的故事。無意為健力寶說好話,但在這里要提醒一下諸位國人,中國體育強大的背后,和中國企業鼎力相助密不可分。我們有優秀的運動員,但缺少造星團隊,我們有寬闊華麗的體育場館,但缺少精彩的體育賽事。我們在屏幕前觀看英超、意甲時;我們在屏幕前觀看法網、澳網時;我們在屏幕前觀看NBA,為林大神歡呼時,中國體育的職業化改革步履蹣跚起步了。下一個五年,將掀開中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新的一頁,也是中國體育用品二次起飛的關鍵年份。
今天的調整,是為了明天的健康,更是為了未來的騰飛。(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