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別盲從,給深陷困境的體育品牌支招

產品好賣是因為它們為意見領袖所支持,每一件都承載著文化故事,有著獨特的產品基因。
【中國網-】大庫存、門店增長乏力、成本“鴨梨山大”,這對于如今處于“風口浪尖”的體育用品而言或許只是表象,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現狀,記者通過走訪福建運動行業人士,大致挖掘出以下問題及對策。
產品
問題:企圖用同質化產品滿足所有人群的需求
面對國內一二線市場中具消費潛力的人群以及新生代群體,國內沒有真正生產出適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并不能找到令消費者購買自己產品的理由,產品沒有核心競爭力。他們只是一味充當典型的“搬運工”角色,將產品機械地從工廠搬到另一倉庫。
對策:1、注重品質感。在國內市場,企業陷入了將產品過度包裝的漩渦。很多走品牌路線,雖然將“牌”做起來了,卻忘掉了“品質”。品質感是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感覺,而非產品質量。國內企業既要走品牌,也要不斷尋求品質感的卓越。
2、具體市場匹配相應模式。不同消費市場的消費需求并不一樣,國內運動品牌欲用原先采取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草根模式,放到全國市場去通行,進入后才發現行不通,往往對要進入的市場盈利模式預期過高。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企業發展模式并不存在,具體的市場需要具體的應對策略。
3、重新定位消費者。國內運動品牌的產品要做到真正地適銷對路,只有重新了解、認識消費者,重新定位,從消費者的價值觀中去尋找,方能突破。
產能
問題:盲目生產,承受著生產庫存危機
目前,整個行業存在的庫存并不是問題,處理現有的庫存也并不困難,方式很多,因為生產庫存才是行業最大的問題。龐大的產能生產著市場不需要的產品,源源不斷地生產庫存產品,惡性的發展帶來的必定是慘重的代價。
對策:企業意識層面轉變,將這種以生產庫存為模式的觀念徹底改變,避免作繭自縛。
管理
問題:市場細分不夠
國內運動品牌往往對于專業的領域和不專業的領域全部撒網,眉毛胡子一把抓。
對策:把握“舍”與“得”。以前,整個體育用品行業是在做“加法”,目前已進入到做“減法”時期。企業本身要適時舍棄自己不專業的領域,集中拳頭出擊專業市場和專業領域,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做精做深。目前在行業內,用同一個團隊去同時操作幾個品牌的企業,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
資本整合
問題:擠牙膏似的資金投入,不能集中爆發力促進企業做強做大
現金流是企業的命脈,企業最擔心的莫過于資金鏈斷裂。目前運動用品行業的大局已定,若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企業輕易擴大產品線,往往后勁不足。
對策:資本整合,優勢互補。通過資本搭建平臺,一些財團通過為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進行注資,不參與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以用于擴大產能。如,本土一實力集團注資另一家服裝企業,通過資本方式整合優勢資源,共同發展,避免了很大的風險。
學習
問題:沉迷于模仿國際運動大牌產品的“皮毛”
縱觀國內運動用品市場,越來越多的品牌仿制品充斥市場,為人所詬病,商品退化儼然毒性噬入,攪亂市場的正常運行。國內運動品牌對國際大牌在產品上的模仿,往往只是皮毛層面的效仿。
對策:學習國際運動品牌對于運動精神的信仰與追崇。國際品牌創造了行業的神話,堅持把全球當作一個市場來運作,甚至可以說行業的很多發展模式、游戲規則都是由它而來。它可以把許多經典的產品不斷拿到市場上售賣,且賣得非常好,就在于它一直強調用人去帶出產品,倡導運動精神,堅持做與運動精神相符合的事情。比如,在每個部門配運動員,便利于各部門相關操作。產品好賣是因為它們為意見領袖所支持,每一件都承載著文化故事,有著獨特的產品基因。
因此,就國內運動品牌企業而言,在追求盈利之外,更應該創造更多的價值感,這是整個行業都亟需思考的。目前至關重要的是,從企業的戰略角度,要去重塑消費者對運動精神的追求。(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