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高庫存如何倒逼制鞋業弊端現形

【-行業新聞】在業內人士看來,、、、三六一度及匹克這五大品牌每年的年報和市場走勢,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走勢。
從去年國內各體育品牌半年財報公布的數據來看,去年安踏以44.51億元人民幣的半年營收,在凈利潤、股價等方面全面超越李寧,坐上國內體育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據安踏上個月公布的年報顯示,2011年安踏營業額上升20.2%至89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占溢利增長11.5%至17.3億元。雖然相對于2010年,安踏的營業額依然實現了穩步的增長,但是相對于2011年上半年營業額44.51億元、同比增長28.9%的數據來看,安踏去年下半年的表現明顯還低于預期。去年半年財報公布后,從安踏內部到整個業界都曾樂觀預測,安踏的又一個“豐收年” 已成必然。
3月12日,三六一度發布公告,從去年7月至去年12月底的6個月,該公司營業額23.8億元,毛利為10.5億元,純利3.6億元。年報補充財務資料顯示,該公司2011年全年營業額增14.8%,至55.69億元。
3月13日,匹克體育公布2011年全年營業收入46.47億元人民幣,同比2010年的42.5億元增長了9.4%;2011年凈利潤為7.78億元,相比2010年的8.22億元下滑了5.4%,存貨為4.21億元,同比增長25.67%,公司平均貿易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由2010年的63天增加至66天。
3月22日,特步國際發布2011年業績公告。公告顯示,該集團2011年收入55.40億元,同比增長24%,全年凈利潤按年升增長19%,達9.66億元。其中,特步品牌產品收入約53.749億元,同比增長28%。
李寧公司在1月份公布的業績預告稱,受訂單增長乏力及回收部分經銷商庫存影響,集團收入預計較2010年同比下降約6%—7%;純利可能會跌逾50%。該公司的純利率會由2010年的11.7%下降約7個百分點至8個百分點。有分析指,按此純利率推測,李寧去年的純利可能會大跌逾50%。李寧2010年純利11.08億元。
從以上公開的數據可以看出,同比去年,五大體育品牌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且利潤率有所降低。體育產業獨立評論人馬崗認為,體育用品行業正經歷著行業最痛苦的調整期,從高收入高增長跌落,行業市場競爭加劇。
“萬店計劃”紛紛推遲
與營收增長降低相對應的是各品牌開店步伐的放緩。
曾有業內人士把中國本土體育品牌前幾年的成長稱為“野蠻生長”,在這段時間里,門店數量的增加幾乎成了眾多廠商增加銷售額或者利潤的“法寶”。
去年首季,安踏出于市場高增長的形勢,曾高調宣布自己將進入“萬店時代”,而同城其他品牌也紛紛宣稱以每年增加800-1000店的速度,在二至三年內完成“萬店計劃”。然而縱觀五大品牌2011年的數據,不難發現,各家品牌的門店數量增速開始放緩,對業績的貢獻也開始乏力。
安踏曾在去年的半年報中宣稱,計劃在2011年年底把安踏店鋪、生活系列店鋪、兒童系列店及旗下FILA店分別增至8200家、1100家、600家、300家,從而總店鋪數字將突破10000家,率先進入體育品牌萬店運營時代。然而從不久前安踏的2011年全年財報顯示,2011年,安踏店數目較上年同期增加229家至7778家。安踏全年報表披露,預計于2012年底,安踏店數目標為7800至8000家,運動生活系列店數目為800至900家,兒童系列店數目為800至900家。業內人士透露,其實早在去年10月份就將原定的安踏店8200家的目標調低為7800至8000家。
匹克年報顯示,2011年匹克零售網點數目由2010年底的7224家增至去年年底的7806家,凈增長582家。分析人士注意到,2010年上半年匹克的門店數凈增量就超過590家,這意味著2011年下半年匹克的門店數量就開始縮減。而此前,匹克曾披露,2012年門店數量將縮減為7000家左右。
去年10月,匹克宣布,考慮到零售渠道庫存積壓有惡化趨勢,匹克2011年的開店計劃將從800家下調至500—600家,公司從過往每年凈增400家店,減少至每年凈增200家店,預期今年將新開700家店,并預期關閉約500家低效或虧損店鋪。“我們已經跟經銷商開始協調了,效益低的分店會關閉。各個區域都有涉及。”匹克CEO許志華當時向媒體表示,“在二、三線城市的基礎上,我們會著力拓展一線城市,明年將重點拓展上海市場。”
三六一度報表顯示,至2011年底,門店數量7765間,較2010年同期增加602間,此前三六一度曾在去年宣稱每年開店計劃為800間。值得關注的是,去年6月30日三六一度全國的總店數為7681間,這說明去年下半年三六一度的開店速度明顯放緩,只有184間。三六一度在報告解釋,三六一度凈增數目符合在全球經濟前景未見明朗市況下采取更為謹慎的開店策略,計劃于2012年新開店面約600間,計劃數目不包括361°童裝。
特步也同樣在放緩開店速度,預計今年底零售店數目將達7600至7700間。特步公開的信息表示,2012年開店計劃仍在探討,按照目前的經營環境,估計未來12個月凈增加的零售店數目約5%,公司已將2012年銷售增長目標,由15%調低至個位數,開店方面,則由每年新開800至1000間,調低至400間。此前特步設定每年增800家門店目標。
清理庫存或需一年時間
曾有業內人士戲言,即使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光是倉庫里的積壓貨起碼能供國內的服裝銷售企業賣上3年。鞋服行業庫存積壓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最典型的例子是休閑服飾品牌美特斯邦威,去年上半年,美邦服飾存貨同比增長220%至28.90億元,而2010年同期的存貨金額僅為9.03億元,報告期內的凈資產僅為32億元,存貨占了同期凈資產的90%。而在體育品牌方面,安踏、李寧、匹克、特步、三六一度等的庫存數據在去年出現了一路攀升的趨勢。
體育用品企業的存貨一般包括兩塊,一塊是品牌企業自己的存貨,另一部分是經銷商即銷售渠道的存貨,基本上以“應收貿易賬款”的形式出現,兩塊相加大致能體現出該公司的整體存貨水平。
安踏去年的財報顯示,安踏存貨金額為6.18億元,與上年同期的4.54億元相比,同比增長36.1%;安踏的應收貿易賬款及其他應收款項為17.09億元,上年同期僅為9.90億元,增幅為72.6%。李寧僅去年上半年存貨就高達9.92億元,較年初增加1.86億元。其還宣布將斥資約3億元向分銷商購回“未銷售的產品”。分析人士認為,預料李寧集團在未來兩年里,需要再額外購回約14.48億元的存貨。在時尚運動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特步,去年上半年的庫存金額達到8.87億元,同比增幅約為92%。匹克也令人擔憂地上漲了41%。
安踏CEO丁世忠在年報公布后表示,目前公司庫銷比為4.5倍,相信下半年庫存壓力會下降。“我們期望下半年有所好轉。”丁世忠說,“先前個別企業出問題,該調整的也調整了,今年也是奧運年,奧運會對體育行業有很好的拉動作用。
特步總裁丁水波近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時零售端的“庫銷比”約為5倍,較上年4倍多的水平有所上升,但情況可控,“存貨壓力比其他品牌小”。他認為,庫存增加是行業去年以來的一個普遍問題,而對于特步來講,“只需一年時間,我們就可以完成庫存的全面整頓與清理,回到正常軌道”。
此外,三六一度公告顯示,其2011年存貨高達4.512億元,比2010年的2.482億元高出81.8%。三六一度在年報中聲明,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渠道存貨比率為4.2倍,并認為該比率屬正常并與行業情況一致。
匹克公告顯示,匹克去年從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由2010年的11.66億元驟降至約3.1億元,主要由于公司庫存增加及應收賬款增加所致。匹克CEO許志華表示,現時零售終端庫存約1個月,分銷商庫存為5個月至6個月,整體約達6個月,并稱“2012年主要是消化庫存的一年,集團今年會致力消化庫存,料可于年內解決庫存問題”。
馬崗亦支持“清庫需一年時間”的觀點。他認為,從短期內看,解決庫存只能通過加大促銷力度、開設工廠店、增設特賣場以及線上低價清存。從目前整個行業的存銷比約在6:1左右的現狀來看,清庫存可能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
分析 高庫存逼行業弊端現形
值得關注的是,高庫存問題并不是個別體育用品企業的現象,而是整個行業集中暴發。
行業獨立評論人馬崗認為,庫存問題和行業的激烈競爭有關,加上產品的同質化、價位互相接近等因素,而且行業增長又受到渠道增長極限的制約,以及經濟大環境的通脹、購買力有所下滑等的影響,庫存問題就浮現出來了。
另一分析人士認為,去年以來,李寧等國內品牌的高庫存問題,根源在于對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前景過于樂觀。其實這種情況,耐克、阿迪達斯早已經歷過了。由于對于2008年奧運年的市場過于樂觀,耐克、阿迪達斯在2009年飽受高庫存之痛,經過兩年的大力擠泡沫、消化庫存,兩家公司今年已經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不過這一現象沒有引起國內品牌的重視,導致了從去年以來的“劇情重演”。這位人士說,“風水輪流轉”,現在是國內體育品牌該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的時候了。
東興證券服飾行業分析師譚可認為,2007年—2009年集中上市的本土體育品牌企業,新增門店數合計達到近2萬家,2009年末終端數量較2006年末增長了近2倍。然而,瘋狂擴張的背后,暴露出來的卻是規模增速下滑、市場集中度偏高、存貨高企等種種問題。
有業界人士認為,行業庫存嚴重的現象,說明了一個問題:幾年來瘋狂擴張后的本土體育品牌面臨一個新的輪回。2012年是國內體育品牌非常困難的一年,自2008年開始,體育品牌瘋狂擴張市場所埋下的“炸彈”將一個個引爆。此外,體育品牌企業不僅面臨同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壓力,同時還受到休閑行業的市場擠壓。一方面,大量低價多款且具有快速補單和調貨能力的本土休閑品牌遍地開花,另一方面ZARA、優衣庫等洋品牌的推陳出新,都對本土體育用品行業構成壓力。
正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胡義強亦支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引起庫存現象嚴重的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國人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在這幾年已在悄然發生變化,也就是消費者需求和愛好轉型。在一、二線城市,穿運動裝的習慣正在轉變,時尚休閑是生活的另一種方式,體育品牌由運動屬性往休閑時尚延伸轉變,這正在成為另一種趨勢。
體育用品行業資深人士葉先生分析認為,國內體育品牌借庫存之機調整需要三年時間。他說,在過去10年多的時間內,以泉州企業為代表的國內體育品牌經歷高速擴張的黃金時期,然而迅速的擴張掩蓋了管理體制內功不扎實,企業從產品、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的問題。泉州品牌眼前不僅要考慮突破庫存之困,更應該借擴張收縮放緩之年,主動在產品、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積極尋找變革與提升,跳出同質化競爭之圍,這是一個系統的、戰略性的課題。(-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