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活躍民間借貸投資呈多元化
【-行業新聞】去年,發生在溫州的一場民間金融風波,引起了社會關注。在最為難過的“年關”過后,記者來到溫州深入調查采訪,試圖反思這輪風波中的溫州真相,探究這輪風波中溫州的企業、市場和政府之變。前日刊出首篇《溫州民企奮力突圍》。
溫州又一次站在了重要的時間節點上。
溫州,這個中國民營經濟最早出發地,曾無數次被新聞媒體聚焦,這次又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為全國高度關注。
去年4月,溫州部分因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家跑路避債的新聞開始見諸媒體,此后,媒體又報道了多起老板跑路事件,甚至有幾位企業家選擇了跳樓、自殺這種極端方式。一場當地所稱的局部金融風波或借貸風波由此確確實實發生了。
對溫州民營經濟的各種質疑由此而起,更多的當然是帶著關心的詢問。當地百姓也在感嘆龍年春節的鞭炮聲少了好多,他們對龍年期待得太多太多了。
一位性格率直的當地主要領導,不得不多次站出來為溫州民營經濟說話,為溫州企業仗義執言,甚至為那些生命已經消逝的企業家申辯。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位個性有點張揚的官員的心情和行動,就是他多次掛在嘴上的那句:為溫州企業說句公道話。
經歷金融風波沖擊已近一年的溫州企業從寒冷的冬天走出來了嗎?元宵節后的一天,天氣乍暖還寒。本報記者一行帶著許多關心和問題奔向溫州,試圖反思這場風波中的溫州。從樂清、永嘉到瑞安,從甌海、鹿城、龍灣到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在12天中的采訪者包括企業界、金融界、官員、學者百余人,88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規模的溫州企業家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他們告訴我們一些什么呢?我們試圖解開一個個謎團。
金融風波襲來,痛中求生
尚不能說溫州民間金融風波已經過去。據當地金融部門觀察,3月份是貸款還款高峰,預計有1000多億元,或許難免還會再發生一些跑路之類的事件,但最困難的日子應該說走過來了,該發生的事都已發生了。
當下,去看溫州民間金融風波中的企業眾生相,應該看得比較清楚了。
在銀根收緊的大環境下,與溫州企業相伴的高度活躍的民間借貸受到沖擊,就像一輛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的車遇到了急剎車。一些企業的資金鏈出現繃緊甚至斷裂,并累及貸款擔保鏈條中的相關企業,多米諾骨牌效應就這樣發生了。
“這輪民間金融風波對當地經濟沖擊,比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和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還嚴重,比上個世紀80年代的樂清抬會和武林門燒鞋兩起事件的影響更大”。多數被采訪者對這輪金融風波的殺傷力如是評價。
“被逼債的那種感覺,你們常人是無法想象的。走到哪兒,都有人盯著、圍著、罵著,還隨意砸你家東西,打你幾下。人的起碼尊嚴都沒有了,跳樓自殺的心已有過幾次了。”被記者請來喝咖啡的身兼5家企業董事長的陳曉武說話時神色黯淡。
“十幾個億的債,有銀行的,有民間借的,利息最高的到4分。銀行銀根一抽緊,只進不出,窟窿越來越大。去年9月份還債最多時還了3億多,窟窿還是補不上,心理防線就這樣崩潰了,一咬牙只好跑到美國先避避。”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回憶當初出走時的心態,仍十分感慨。
金融風波的陣陣寒意襲來,溫州企業整體生存狀況如何?溫州民營經濟遭遇到多大創傷?他們抵御危機的能力如何?這無疑是最為人們關心的一個問題。
溫州企業在這場金融風波中的傷痛,隨著我們在溫州采訪的深入日益清晰起來。
記者在12天調查中了解到,在這次風波中跳樓、自殺的企業家已確認的為5人,在溫州市區及所轄3個縣市確認關機避債、跑路的企業家大約有幾十位。
據溫州金融辦提供的數據,去年至今年2月中旬,出險企業(指倒閉、停產、出走、資金鏈繃緊的企業)為234家。另據溫州市委辦提供的匯總信息,到2月底,出問題的企業為300多家(包括企業家跑路、倒閉及資金鏈斷裂的企業)。
這可謂是溫州民間金融風波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企業真實狀況。
如果僅僅以少數企業出問題,來評判整個溫州企業生存狀況,有失公允。
“全市工商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有42萬多家,而且新增加的企業比死掉的企業還多。整個經濟還是增長的,用電量、稅收、老百姓收入都增長,也沒有發生什么失業現象,招工還招不滿……所以我們說把它稱為局部金融風波,對全局、對長遠不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當地一位主要領導在接受采訪時作出如此解釋。
當地有關經濟部門負責人分析,至今年2月溫州民營企業有8萬多家,兩三百家出險企業,不過只占0.2%至0.3%,且絕大多數是小微型企業。新注冊企業數也明顯多于注銷企業數。即便是去年10月這個最有代表性的月份,包括困難倒閉在內的注銷企業總數300家,但新增企業達1400多家。
據人民銀行溫州支行提供的信息,該市銀行機構去年末的不良貸款率為1.3%,較以往有所上升,高于同期全國商業銀行1%的不良貸款率。這一不良貸款率較9月末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在去年第四季度呈現出逐月攀升態勢,且是近10年來首次上升。但不可否認的是,按照國際間銀行評判標準水平記錄,這一不良貸款率仍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所接觸到的近百位企業老總,在回答風波對自己企業影響有多大同一個問題時,有的“影響不大”,有的“幾乎沒影響”,還有的“危中尋機”。即便對于“今后影響”,這些企業家幾乎異口同聲地稱“不擔心”。這為記者評判溫州整個企業生存狀況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在我們盡力收集的信息中,該經濟體其他部位尚未出現異樣。數據顯示,2011年溫州地區生產總值達3351億元,同比增長9.5%,略高于我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運行總體平穩。投資、消費、出口平穩增長。去年溫州工業生產增速雖呈現回落態勢,但總體仍保持穩定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303億元,同比增長12.6%;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194.4億元,同比增長13.1%,工業產銷率達到97.5%。
居民收入增長也未現異樣。去年溫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1749元和13243元,均高于我省平均水平,分別增長13.6%和16.0%,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分別為7.0%和9.9%。
龍頭企業康奈的制鞋產量同比增長近三成,今年決定將平均單價再加六七美元,提至30美元。來自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去年溫州制鞋業年產值830億元,同比增長6.41%。服裝業更勝一籌,森馬去年的產值達60多億元,同比增兩成以上。憑借品牌勝出的幾家女裝企業更是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長。據溫州服裝商會統計,當地157家規上服裝企業去年產值共269億元,同比增長25.6%。直到今天,在看似普通的傳統產業中,溫州企業的競爭力仍不可小覷。
新年過后,隆隆機聲在溫州各地依然如故。據溫州市經信委對各縣(市、區)和開發區重點企業的走訪和網上問卷調查顯示,九成以上企業正月底前已開工。
“這么多年來,溫州很多企業已經做大做強了,規模大,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大了。”奧康、康奈、江南控股集團等的一大批知名企業家,和數目眾多的新生代企業家表達了同一個聲音。或許這就是溫州企業抵御風險能力的真實寫照。
多元風潮下,“堅守”立身
“如能重來,我會先做好眼鏡主業。”這場金融風波的一位標志人物“眼鏡大王”胡福林告訴我們。他雖然并不認為進入光伏行業是個錯誤,但在內心已有了新的準則。
“逐利是資本天性,至于是逐此利或彼利,只能由掌控資本的企業家自己決定。”當地一位領導在回答記者溫州企業多元投資問題時如此說。
關于投資是多元化還是單一化合理有效,經濟學界、企業界至今爭論不休,只能由投資者的掌控力決定。有人將一些溫州企業的失足怪罪于炒房、炒煤、炒礦……但溫州企業家們明白,任何一種投資此時與彼時的情形或許完全不同,能否將高額利潤收入囊中,取決于其市場博弈的實力,也取決于風險控制的恰到好處。
溫州企業樂于多元投資,是由溫州經濟發展空間、高度活躍的民間資金、溫商特有的地域文化特性等因素所決定的。其實,溫州企業像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企業一樣,也不乏多元投資很成功的案例。
當然,這次金融風波給溫州企業多元投資好好地上了一課。一些“跑路”的企業家,除了涉賭的幾位,我們收集到的大多是惋惜之情——如果繼續堅持做好主業一定不會出事。言下之意,多元化投資的風險還沒能掌控。
在投資多元風潮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溫州企業堅守主業的整體形象。
樂清柳市的一家股份制銀行發放貸款的200多家當地企業沒一家“跑路”,行長告訴記者,因為“這些企業都在搞實體經濟,銀行貸款也主要貸給堅守實業的企業”。同樣,在企業規模較大、產業層次較高的600多家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企業中也未出現此類“跑路”事件,開發區負責人考慮的是如何搭建平臺滿足企業不斷增長的用工需求。
國內電接觸新材料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溫州宏豐”,這家讓跨國公司客人也眼饞的企業由陳曉兄弟倆執掌。在一間堆滿技術書籍的小型會議室內,兄弟倆告訴我們,企業將所有資金投入主業,突破性原創技術從傳統的“做銀點”提升為“電接觸功能復合材料”,產品性能大大提升、成本可降一半。據稱,這里誕生的重要科研論文被頂級的專業國際會議錄用,發明專利已獲18項……公告顯示,該企業2008年至去年上半年取得凈利潤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2.6%。該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11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78.84%,利潤總額同比增85.77%。兄弟倆將這一業績歸功于“集中優勢力量打殲滅戰”。
據記者了解,溫州全市近4000家規上企業,除個別企業出問題外,基本上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企業都能堅持主業,而且主業發展規模比較大,抗擊風險能力比較強。
溫州各界特別是企業家反復向記者強調一個觀點:溫州確實有不少企業和個人在搞多元投資,炒這個,炒那個,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由此得出溫州企業都在離開主業搞多元投資、離開實體經濟在搞虛擬經濟的結論。如果這樣看待溫州企業,那就是一個大曲解了。溫州企業每年吸引外來打工者的數量都保持在300萬以上,今年招工還招不滿,職工收入在全國也算是比較高的。這恰恰證明溫州企業是在堅守主業和實體經濟的。
同時,他們還強調溫州多元投資比較活躍,是溫州經濟發展空間相對比較狹小決定的,是溫州民營資金充裕決定的,是他們作為單個市場主體作出的選擇,是在遵守國家法律下的一種正當的市場行為,不必苛求。
當然,這次民間金融風波給溫州多元投資敲了一次警鐘。與記者交談中,多位溫州企業家表示,溫州人從這次金融風波中收獲最大的共識,就是主業是立身之本,主業夠強,就不畏風雨來襲。即便在一些多元化領域的一些失誤也能由主業這個“大兄長”來彌補修復。
因擔心不確定因素,一群服裝企業家集體探討做好主業的方式,堅守雖不易,但不放棄不動搖讓生存更踏實。這并非拒絕任何非主業投資,只不過溫州企業家不想僅讓靈敏嗅覺主導一切,而是有意識地培育理性以控制風險。不論媒體如何炒作“法派”的又一投資新項目,董事長彭星堅持以99%的精力耕耘服裝業,而看似更風光的地產開發、金融服務、礦產資源、網絡科技、文化傳媒等其他投資則請專業人士打理。而有的企業家清晰地界定主業與輔業,運營中堅守主輔協調發展原則。
可以預料,經歷這次民間金融風波后,溫州企業堅守主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子會走得更加堅實,多元投資也會更加理智。
“低小散”,轉型升級求“變身”
“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話,對于今天的溫州企業來說,有著另一番意味。風波讓他們不想再重復上一次跳躍,而是開啟新的一躍。
我們在溫州的調查,不僅想看清這場風波中的溫州經濟,還想看看當下溫州各地的市場主體以何種方式與風波抗爭,溫州的主導產業將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
原有主導產業“活”得并不容易。鞋、打火機、服裝、緊固件……這些曾經支撐溫州經濟快速成長的“溫州制造”,已不再榮耀。成本與市場的腹背擠壓下,利潤不斷萎縮,一企業家甚至用“比刀片還薄”來形容,有的只好無奈退出。溫州制鞋企業似乎還算僥幸,近兩年少了17家,仍有2616家。但溫州緊固件業曾在1年內消失1000家企業,溫州打火機企業則從最輝煌時期的4000家,退至如今的數十家。像這樣“低小散”的溫州貨,還能變出什么花樣呢?
當我們在溫州各地探尋時,新年剛開工不久的溫州企業,大多不自覺地試圖“換一種活法”。這場民間金融風波的先發地龍灣區,春節假期后第2周的開工率已達87%,一掃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放緩的陰影。走進江南閥門的車間,董事長黃作興帶領我們邊看各種新產品邊演示,在激情地談論“超音速”、“傳感器”等名詞,熟練地解說各種閥門的運作機理和技術指標時,還不忘提醒這些新產品還未到公開時。今年要讓核閥領域的又一個關鍵產品實現產業化,還要再開發兩個新產品。
2月16日,多位中小型傳統產業企業的民營企業家在龍灣區政府的一間會議室內,一邊指責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一些“不合時宜”,一邊慷慨激昂陳述自己的生存之道——讓曾是“低小散”的自己變得漂亮起來。
技術升級之后還能變出什么花樣?東亞閥門董事長李其正將大部分精力轉向與終端客戶密切聯系,春節前一周就飛了10趟約1.5萬公里。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愛麗嘉妮今年打算用部分高檔鞋做內銷,并委托一法國企業搞策劃,為的是打響品牌。
溫州鞋業龍頭康奈的近2萬元單價訂制鞋亮相五馬街的連鎖店,服裝業大佬奧奔妮則在倡導新消費文化,讓人們不僅買成衣,而且訂制服裝。
對于激烈競爭可能發生的大洗牌,從小在競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溫州老板們一點也不陌生。正如服裝商會顧問李延輝所說,洗牌會讓出熟練工、技工、讓出市場份額,倒下的企業所有的各種要素資源就成為服裝企業新生代肥沃的土壤。
有人注意到,一些有實力的溫州企業的活法索性撕掉“低小散”標簽,趕“潮”去了。
曾經為電子元器件這種低附加值產品“痛苦”的朗詩德,正為另一個新事業——水設備歡呼。據董事長朱錦成稱,自己不投房地產的理由是新產業的利潤率不比房產低。到生產車間看看產品或許就能明白。被稱為“全球第一款超炫智能控制冷熱迷你吧”的一種直飲水機,完全改變了我們印象中的飲水機外觀,倒更像臺咖啡機。其實,這里不少產品有“世界第一臺”、“全球第一臺”這類頭銜,不久前一產品還拿下了“2011中國創新紅星大獎”。在生物制藥潛伏8年之久的奧康,生產了狂犬疫苗、流腦疫苗等多種產品,去年新產品上市后,目前回報喜人。該公司負責人王振滔表示,照此下去很快就可收回前期所有投入。
在龍灣區,從地溝油、植物中提煉柴油的中科能源帶來了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能源高科技項目,今年產值可達5億元;在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產才一年的中光科技已成為國內自主創新的典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明星企業。在瑞安,華峰去年近10億元利潤今年全部投入再生產,參與投資的狀元岙港區化工碼頭已動工,在重慶的新材料項目很快能試投產,保溫材料將推向全國……這樣的故事能連續說上好幾天。
的確,溫州多個實體經濟中的企業活得很辛苦。這里99.5%的企業都是小微企業,稍微長大一點就被招商引資招走了,使溫州成了中小企業的孵化器。因為溫州沒有為這些企業提供擴張生長的土地和環境。
逆境突圍需要有新空間。新型城市化,正在成為溫州經濟的新戰場。據稱,全力推進生態型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建設,要為溫州轉型發展搭建新的平臺,為廣大溫商創業創新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生態型、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城市的發展定位下,一批城市與產業發展的大平臺和新高地正在打造中,正著力推進建設的甌江口新區等城市新區、金融集聚區等特色功能區,以及各類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文化創意創業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將為企業提供高起點、高檔次的發展平臺。
由新型城市化推動的大都市建設,也讓這里的現代服務業加速成長。在鹿城區,從美國留學回來的金泰集團新任總裁金喆帶領我們參觀有多年歷史的溫州服裝市場,并描繪他將以新理念改造的藍圖。據稱,下半年將啟動超過20億元的投資要將這塊專業市場改造提升為廣場綜合體,高檔商貿酒店、大型購物中心等諸多新玩意將融入其中,經營戶將在某個大廈的寫字間內承接內外訂單。
各種信號讓執掌溫州民間資本服務中心的董事長黃偉建欣喜:“第三產業的黃金發展期即將到來。”
當有人發出“要不要救溫州”的質疑時,溫州人卻回應“不用你們救,我們有很強的生命力”,雖然他們也希望得到社會的呵護,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常會是第一選項。也因此,他們不畏傷痛,在他們不約而同地表述“這樣的痛早來比晚來更好”時,在他們異口同聲地表態“一定能挺過去,過得更好”時,我們分明感受到,他們不愿再說昨天的故事,正在從危境中尋找方向,試圖闖出一條新路,讓自己改頭換面,并合力再造一個新溫州。(-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