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影響下鞋服等行業減稅水漲船高
【-國內動態】兩會關于減稅的呼聲水漲船高。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把“實施結構性減稅”作為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財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接近9萬億元,達到89720億元,同比增長22.6%。與此同時,財政收入首超10萬億元,達103740億元,增長24.8%。兩項指標遠遠高于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去年GDP增速為9.2%。
這帶來兩個結果:一是公眾的“稅收痛苦”加重,幸福感打折;二是本身困境重重的中小企業又雪上加霜。
因此,減稅不僅有利于民生,更有利于發展大局。
現在各界將苗頭對準了間接稅。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在珠三角企業調研后指出,當地企業的稅負普遍反映是50%。除了所得稅就拿走25%了,其余如教育稅、城建稅、價格調節基金等雜稅就有二三十種,費有18大類,60多項。
為了維持企業正常運營,這些間接稅和行政收費自然會變相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比如饅頭等生活基本資料都含有苛捐雜稅。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
總裁楊元慶也直言:現在已經不只是高檔消費品國外比國內便宜,耐克鞋這些大眾消費品也是如此,“我們的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里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他追問:中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1/10,為何卻要多花費20%-50%的價格才能買到同款產品?
即使減稅已成社會共識,且具備了相應的國家財力,但要順利實施,尚需深層制度變革配套。
首先,處于輿論風口浪尖上的財稅部門并不能獨立完成減稅任務。結構性減稅意味著“兩高一資”的行業就不能減,戰略新興產業就該實施減稅,小微企業的營業稅和增值稅的起征點應該進一步提高,小微企業的所得稅減半征收。但要執行到位,就必須由工信部、發改委、商務部等職能部門全力配合,麻煩的是長期以來操作上屬于先收再返,往往變相演化成“跑部前進”局面,為變相權力尋租大開方便之門,最終吃虧的還是權勢小、路子少的中小民企。
但真正制約減稅的不是具體操作方案。
眾所周知,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中央地方分灶吃飯,在國富民窮之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國富地窮。廣東地稅局局長王南健代表說:“100元的GDP,中央就拿走了55元。”為了完成不停加碼的任務和指標,地方政府只能搞土地財政,甚至是增加收費項目,甚至是下達一些不切實際的財稅增幅指標,“這是逼著地方干壞事”。
一個佐證是:現在基層鄉鎮政權債務沉重,總額在14萬億元左右。而這些負擔往往通過“三亂”等方式轉嫁到企業和公眾頭上。
更嚴重的問題卻在于全國人大代表、中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披露的現實:“老百姓再勤勞,也養不起這么多官啊!”劉錫榮說,4年前全國公務員是600萬人,現在已經增加到1000萬人,一年多100萬人。劉錫榮說:“現在有些地方亂設機構,亂定級別;領導職數和公務員人數超標。一些鄉鎮好幾百個干部,小汽車停了好幾排;一些地方政府秘書長有十幾個,每個秘書長都要給房子,配汽車,這些支出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
其實,這個數據保守了:據《中國2009年人權事業進展》一書中說,截至2009年,中國共有290萬少數民族干部,占公務員總數的7.4%,由此算出,中國公務員應該有3918萬人左右。如果加上變相吃皇糧的事業單位職工、央企高管、政府編外人員,這個數據將更加驚人。
這揭示了稅費沉重的一個主要誘因:官員太多了,百姓養不起了。
劉錫榮開出的藥方是盡快出臺“編制法”,將各部門各地區設官用人的規模納入法治化軌道,并接受納稅人的監督。
此外,中國干部盡管取消了福利終身制,卻一直沿襲福利待遇終身制,形成只進不出的沉重供養負擔,與國外總統下臺立即需要自謀生路形成巨大反差。
當然最根本的舉措還是盡快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盡快進行行政體制變革,按照服務性政府的要求轉變職能,全面依法行政,從與民爭利轉向為民謀利。
記得上次政府全面機構改革已經是1998年的事了,時任總理朱镕基說:哪怕前面有地雷陣,有萬丈深淵,也要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因此,中國減稅不僅僅是經濟政策的全面調整,更有賴于行政管理制度的深層變革。(-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