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李寧試圖尋找品牌國際化新模式

【-品牌動態】在國內大舉裁員的同時,公司(02331.HK)向美國市場邁進一步——嘗試用電子商務來削減實體店成本,并在美國消費者中樹立對中國運動品牌的新認識。
“如果70年代日本豐田僅通過開更多經銷店進入美國,那它永遠也不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數字李寧CEO魯光明近日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表示,李寧想用這一獨特的方式給“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設立一個成功樣本。
李寧的這番野心來自2011年初。從美國新戰略的構思到執行,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2011年12月,數字李寧及其網站在美國問世。這項全新的業務由李寧與美國芝加哥數字咨詢公司Acquity聯合成立。
Acquity首席執行官達爾頓(Christopher Dalton)對記者透露,雙方在這項合作中各持股50%,首期投資1000萬美元。
李寧開始瞄準美國市場是在2007年。當時,李寧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建立了全球設計中心。兩年后,同樣是在波特蘭,李寧開設了產品展示廳。
不過,李寧在2011年上半年利潤2.94億元,同比下降近50%,收入亦下降5%至43億元人民幣。在香港,這家鮮有的內地體育用品上市企業的股價更是大幅下挫63%。
在這個時候繼續向外擴張,似乎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但魯光明認為,李寧在中國的虧損只是市場整合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起小事件,此時向外擴張,并不會對李寧有任何影響。
魯光明認為,全球零售業很快將會被重組,而數字化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8到10年,全美三分之一的零售交易將在互聯網上實現。”他說。
一份近期由美國互聯網統計和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 (NASDAQ: SCOR)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美國消費者在線購物共花費16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
不過,通過在線銷售模式經營依賴用戶體驗的產品(諸如鞋類、衣服類等)是否行得通,在業內仍有爭議。耐克和的在線銷售營業總額每年在全美不及4億美元。
“消費者在決定購買運動品牌前,需要通過觸摸和試穿來對產品有感性認識,”香港信達國際研究部高級分析師趙晞文對財新記者表示。“但就李寧而言,在中國國內經營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繼續擴張美國業務,執行風險很大。”
對此,數字李寧的兩位高管,CEO達爾頓和市場總監艾爾文(Tim Irvine)也坦言確實有過這樣的顧慮。但在執行過程中,他們試圖另辟蹊徑,以彌補在線銷售的劣勢。
“比如,未來我們將更多地出現在NBA全明星賽上,與球迷球星零距離互動,讓他們對李寧產品有所熟悉。”艾爾文表示。(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