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鞋企為何推行“以老帶新”招工法
【-行業新聞】目前,“招工難”、“用工荒”現象又在不少企業蔓延。近日,記者走訪了即墨市多家工廠發現,不少企業都遇到了招工難題,這些企業大部分規模不大,沒有自己的生產品牌,靠加工外貿訂單維持運轉 ,生產規模小、利潤低制約了企業招工。而在有獨立品牌的大公司,員工的返廠率普遍較高,基本沒有遇到招工難題。有的企業還采用以老帶新的招工辦法,兩天的時間內招到了200多名新員工。而且,今年外地員工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招工來源以菏澤、聊城、臨沂為主,有越來越多的外地年輕人來即墨打工。
招工難 60個工人只有14人返崗
“今年招工太困難了,本地招工不太理想,前幾天我一直到沂水、單縣等地招工人,倒是招到了一些!現在工人對工資、福利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說實話,像我們這種小型的工廠很難滿足 。”2月13日,記者來到即墨市環秀街道小韓村一家制衣廠 ,相關負責人岳女士告訴記者,年前工廠約有60名工人上班,但年后只回來了14人。現在縫紉工、裁剪工、熨燙工等工人都很缺,尤其是缺少有工作經驗的熟手。“因為年前有一些訂單還沒做完,所以希望早點開工把活趕出來,但因為招不到人,只好到外地去招。”岳女士透露,她周圍還有不少像她一樣招工困難的工廠 ,年后都去外地招工,月工資都會出到2000元以上。
2月 14日,記者在即墨市公園街看到,青島密友鞋制品有限公司門口拉起了橫幅,“招收大量工人”,公司入口處還放置了招工簡章,寫有對用工的要求和聯系電話,月工資在 1500元到2000元之間。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不少企業門口都放有招工的標識,并把招工簡章放在門口。還有不少工廠直接把招工訊息搬到了居民的生活區,放在村里顯眼的地方。同樣在公園街辦廠的金浩服飾負責人張戰雷透露,他們工廠因為地理位置好,招工并沒有遇到太大困難。年后他就到體育場、墨河公園的招聘會上招人,從農歷正月初九到正月十六,招到了四五十名工人,廠里現在約有230個工人工作,已經基本招齊了。
新鮮招 濟寧小伙帶來8個老鄉
“我介紹了8個老鄉到公司上班。”在青島亨達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的王峰濤告訴記者 ,他不僅按時返廠上班,還介紹了8名老鄉跟自己一起來上班。記者了解到,今年29歲的王峰濤,家住濟寧市魚臺縣李閣鎮中王村。半年前,經在亨達上班的姐夫侯文舉介紹,辭掉了外地一家木器廠的操作工工作,成為亨達公司成型A科的一名員工。
“我們村的王洪新、王亞東都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大年初一到我家玩的時候聊起了打工的事。我當時告訴他們,我每月的工資比以前干的單位高三分之一,新蓋的宿舍里還有彩電,吃飯有食堂,下班后可以洗澡、上網。他們聽了都很羨慕,主動要求跟我一起來。”王峰濤說,他的老鄉都已經開始接受上崗培訓了。
“截止到2月 3日,公司老員工返崗率達99.3%。”青島亨達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陳鵬麟介紹,部分員工沒到崗的原因,有的是回老家結婚了,有的照顧父母,還有的是找到了新工作。企業采用以老帶新的招工辦法,兩天的時間內又招到了200多名新員工。裁斷車間經理王淑芹透露,她所負責的裁斷車間,春節后309名老員工,已經全部到崗,一個沒缺,還增加了70多名新員工。
尋對策 本地工人減少,到外地招工
“近兩年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本地的服裝廠發展很不景氣,受諸多條件影響,有很多都遷往內陸地區。而且,現在國家對農業非常重視,補貼也非常到位,外出打工對農民的誘惑確實小了,打工的人數自然也就少了。”宜爾發針織廠的負責人孫曉剛告訴記者,今年工人招不起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從去年年底開始,外貿的訂單量就明顯減少了,工人在廠里沒活干。年后更是如此,訂單量小,有些訂單因為原料、用工成本等原因,利潤很小,用較高的價格把工人招回來,但實際上是賠錢的,所以這也挫傷了他招工的積極性。所以孫曉剛說,目前如果有多余的訂單,他會放給其他工廠代加工,并不打算再招工人了。
“原來本地工人比較多,能占到70%,現在外地工人能占到50%了。”張戰雷告訴記者。記者在探訪中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工廠因為招工難,不得已到外地招工,主要集中在菏澤、聊城、臨沂等地,今年的外地工人約比去年增加了兩成。而且,外地來打工的人都非常年輕,主要集中在 18歲到23歲。“我們廠里的老員工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年齡都比較大一些,外地的工人年輕,大部分都是男性,他們就做一些裁剪、包裝等比較重的活。”孫曉剛說,本地工人都比較重視五險一金等保障,而外地員工經常會提出不要五險一金,直接換算成現金算到工資里面。(-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