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國“民工荒”還有很多事可做
【-要聞分析】鑒于去年一些沿海地區經濟不景氣,訂單下降、工廠停工、老板跑路等現象屢見不鮮,本以為“民工荒”問題今年會銷聲匿跡,但從媒體報道看,節后民工荒依然在發生著,很多地方的勞務市場很難看到新生代農民工的身影,能夠被集中招募到的工人越來越少,甚至隨著產業的轉移,民工荒還正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蔓延。
“民工荒”的發生有其必然性,根據2011年發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適齡勞動力增長確實正在下降。按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所提出的“劉易斯拐點”理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每個國家都會遭遇一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轉折點,在這個點上,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人口紅利”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有可能提前迎來“劉易斯拐點”,而“民工荒”可能正是其表象之一。
勞動力增速的下降為民工短缺做了注腳,但中國的民工供給是否立刻到了“荒”的程度呢?很值得仔細思考。
勞動力供應的減少是“民工荒”的重要原因,但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存在的結構性失調也不能不重視。比如地域上的失調,隨著競爭的加劇,沿海城市的一些企業跟不上產業升級的步伐,用工量降不下來,工資水平也升不上去,而內地隨著產業的提升,消耗的工人又增多,此消彼長之下,自然呈現出“民工荒”的狀況。
農民工就業的“短工化”是結構性失調的另外一種表現。2月8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與工眾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一份《農民工就業趨勢報告》。報告顯示,農民工就業“短工化”趨勢愈演愈烈,農民工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續時間還不到兩年。農民工頻繁地更換工作、被培訓,企業頻繁地招聘、培訓,不停的折騰中,勞動力資源被大量浪費。
民工因為年紀、個人素質等被過早離開勞動力市場也是“民工荒”的一大原因。這個“離開”包括主動離開和被淘汰兩種情況。前者是因為對于年長的農民工來說,他們不認同城市是自己的終身歸宿,所以及早結束打工生涯,后者則是因為企業挑肥揀瘦,普遍不愿意招收超過40歲的農民工。
事實上,在城市盛行“民工荒”的時候,農村的“農民荒”現象也并未得到緩解。在很多鄉村,現在留下來種地的依舊是“386199”部隊——38代指婦女,61代指兒童,99代指老人,土地拋荒現象依舊嚴重……農村、城市兩頭都“荒”,可見有大量勞動力由于“對不上縫”而處在浪費中。
另外,與“民工荒”同樣嚴重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同樣也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調。大學生雖然被當做技術型人才進行培養,但相應的技術產業并沒有以大學擴招的速度發展。中國最消化人力資源的仍然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制造”并不能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而大學生普遍也不愿意降低身段去填補民工荒造成的空缺。
從理論上講,“劉易斯拐點”在中國的到來無可避免,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的時代也終將一去不復返,此都非人力所能改變,但這并不是說在此之前我們就無事可做,至少這些“結構性失調”是可以通過政策加以調節的,比如,推進戶籍改革、降低房價、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以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從薪酬待遇、就業觀念、教育體制、就業培訓、中介服務等促成傳統農民工就業崗位與大學生就業崗位的接近甚至合流等等。(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