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話匹克高層談品牌國際化發展
【-品牌觀察】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許景南現在已是數億身家,但你極少能在豪車、游艇俱樂部的VIP名錄上見到他。記者面前的許景南,簡素的商務休閑裝,配上擦得锃亮的黑色圓頭皮鞋,極其簡短精煉的言語風格,給外人一種異常干練的感覺。
黃啟剛
許景南現在的身份是福建匹克集團有限公司、匹克(香港)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福建泉州市工商聯合總會(總商會)副會長,泉州鞋業商會副會長。
從“偷師學藝”到自創品牌
許景南經常對人講起他的創業生涯,他說他的原始積累是在“偷師學藝”的過程中完成的。
上世紀80年代初,福建泉州地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大批制作服裝、鞋帽的小加工廠,耐克當時在泉州投資了鞋廠,許景南于是將目光瞄準了運動鞋,希望為耐克配套加工。然而不幸的是,就在許景南將廠房建成之后,耐克的泉州工廠卻撤走了,這種窘迫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許景南痛定思痛后,“狠掐了一下大腿,一不做,二不休,我要自創品牌!”
說干就干,許景南為自己的品牌取名為“匹克”。
許景南用高薪將耐克留下的大部分技術人員、工人全部吸收到自己的工廠,奠定了匹克運動鞋生產的高起點。
在危機中“強身健體”
1989年的宏觀經濟調控;第二個是1997年的那場亞洲金融風暴,這兩件事都讓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許景南稱,在彷徨中度日很難熬,不過既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就一定要堅持。
“1989年我們剛剛建完廠房,碰上宏觀調控,對民營企業重新登記。當時,我就很擔心,如果國家不提倡民營企業怎么辦?我們這些企業家被當成資本家怎么辦?當地政府鼓勵我們說"改革開放不會變",我才挺過來。”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許景南的企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此時銀行銀根緊縮,貸款很難貸出來了,“很麻煩的,好幾次都差點因為現金流斷裂而死去。”許景南感嘆道,“做企業的每一天都不容易,企業家需要的是應對策略,而不是假裝的緊迫感”。
1998年以后,由于安踏等一大批運動品牌開始興起,競爭的加劇讓運動用品行業的渠道體系由“以商場為主”轉向了“以專賣店為主”。由于歷史包袱重,且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在這一輪渠道轉型戰役中,匹克的步伐相對遲緩。直到2002年,匹克才完成渠道全面改革,比預計的時間多了整整兩年。
走上國際化之路
2005年應該是匹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正是這一年,匹克正式聯姻NBA,走出了一條與其他體育品牌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利用NBA的資源,匹克在籃球領域的資源優勢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匹克的“籃球裝備專業制造商”的形象得到了強化。
現在,已經不滿足于國內中低端市場的許景南,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并把目標鎖定在了歐美等高端市場。“贊助NBA或是其他全球頂尖賽事,僅僅憑借資本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他深知,要想在全球體育運動頂級賽事上有所作為,高端產品線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許景南并不認為中國體育產品與世界名牌有什么技術上的差距。“國際上的高端商品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NBA球星也是穿我們匹克的鞋,還有什么比這更高端的?”
【經營者說】
在許景南看來,泉州經濟正走進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時代關口,同時也給泉州帶來了一個破除小農意識、熟人經濟的時代機遇。且隨著總部經濟規劃的提出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成,泉州經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創新高潮。泉州企業除了要依附地區經濟特點去發展,還要把眼光放在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上去看,要有更大的胸懷和眼光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機遇。他認為,企業即使是市場在國內,也應有國際視野。(-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