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農民工爭奪戰折射鞋業轉型滯后
【-行業新聞】目前,山東、江蘇及深圳等沿海地區企業原本準備招收新一輪的農民工,因為遲遲難以招聘到預想的人數而變得焦急起來,很多企業不僅放寬了年齡、技能、經驗方面的限制,開出較之往年高出一截的工資,甚至承諾提供免費食宿、年終獎、帶薪年假、帶薪婚假、生日獎金、社會保險等,可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據悉,今年,企業“用工荒”不僅是沿海發達地區遭遇的難題,也同時是湖北、四川等內地勞務輸出大省必須面對的困境,“用工荒”業已成為蔓延全國的共性問題。大家應該記得,從2008年前后,“用工荒”就成為各地特別是沿海發達省份企業頭痛的“緊箍咒”。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人口紅利已經吃到了盡頭,現正向技術紅利和科技紅利轉移,即產業發展從勞力密集向技術密集轉移,這個經濟上稱之為“劉易斯拐點”的時刻正式宣告到來。
從國際經驗來看,“用工荒”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前奏。如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出現過此類現象,當時日本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約50%,產業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業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為此,日本采取推動設備投資擴大、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等辦法予以破解。
早在幾年前,廣東在全國率先實施產業“雙轉移”,有計劃按步驟向省內甚至國內欠發達地區,有序轉移勞動密集企業產業和產業工人。當時,在珠三角尚存少數縣市,舍不得把勞動密集型工廠轉移出去,試圖在“雙轉移”過程中留些手尾,結果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實施“雙轉移”拖后腿的地方,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大大落伍了,錯失了把握機遇搶先發展的良機。
可以說,東西部農民工爭奪戰更多地折射出東部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滯后。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在農民工爭奪戰中已不具備天然優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大批制造業產業在內地城市落地生根,需要大批農民工支撐運轉,而企業提供的工資待遇又不比東南沿海省市差,在待遇大體相當的前提下,農民工當然更愿意選擇在家鄉就業。事實上,春節過后,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內地省份,已紛紛打出就近牌、家鄉牌、溫馨牌,開展類似“春風行動”等留工行動,截留農民流向省外。如果在這種情勢下,沿海地區企業還與內地企業一味死嗑,不計代價地與內地省份爭奪農民工,既便搶到了,也因提高工資等成本因素,最終不一定就能是笑到最后的贏家。
在喧鬧的背后,其實,“用工荒”災區大都是規模小、生產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純體力或純手工行業,主要分布在制衣、制鞋、玩具、紡織、建筑、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勞動密集型領域。一些涉及高科技、總部經濟、金融行業的企業都沒有出現所謂的“用工荒”,由此可見,“用工荒”是相對而言的,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企業其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用工荒”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從客觀上推動了產業調整,促進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就像一個得了糖尿病等“富貴病”的病人,與其一味抱病守殘,不如找準癥結,服下一劑猛藥,藥到病除,迎來的將是又一輪生機勃勃的科學發展春天。(-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