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職業信用”治“簡歷注水”
【-簡歷中心】春節過后,又是招聘旺季。無論是即將畢業的應屆大學生,還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職場老手,都在為一個新飯碗奔忙。但是,面對企業開出的招聘條件,不少求職者為了能順利擠進競爭激烈的職場不惜往自己的學歷、職業經歷中“注水”,成了名副其實的“水母族”。
權威機構調查顯示,我國持假文憑者已達60萬人,在中國有45%左右的求職者,他們的實際工作經歷、學習、培訓等情況與其提供的簡歷有出入。而今,經歷造假不僅損害了企業利益,還影響了誠實守信的求職者的利益。同時,由此帶來的職場信用循環惡化的風險,已不容忽視。
另據了解,目前我國公務員人事檔案已開始逐漸引入職業信用檔案管理模式,而針對社會職業人的職業信用評價和認證體系則仍是空白。建立規范合理的職業信用管理體系,已成中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當務之急。
職場信用亮紅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確立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迅速增長,由此帶來就業市場的巨大轉型。人們眼里不再只有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鐵飯碗,也不再終生一職,開始求高避低,良禽擇木而棲。這就是當今中國蔚為大觀的人才流動。
人才流動是市場經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應有之義。過去,終生一職時,個人的人事檔案都存檔在就職單位,職業經歷很容易查閱。而現在,隨著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和人才流動的加劇,曾經決定個人命運的人事檔案因其流通不暢、信息滯后等原因而被漸漸冷落,而企業招聘時,也往往只以求職者提交的個人簡歷為依據。這便給造假者以可乘之機。
深圳某大型房產公司經理李先生告訴記者,該公司過去招人時,很多求職者的求職履歷寫得“很精彩”,面試時也吹得天花亂墜,但一工作起來很快就“露陷”了,假造學歷和各種資格證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讓企業受到損失不說,也侵犯了誠實守信者的利益。“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舍棄傳統的人事檔案,代之以一份全新的個人‘職業誠信記錄’。”李先生認為,新型人事檔案應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教育背景、職業能力鑒定和個人學術成果等內容;第二部分是職業誠信證明,包括過去任職情況等;第三部分為個體信譽證明,包括獎懲、個人信用度、職業道德和其他重大事宜。
對于李先生的觀點,有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用人單位迫切需要了解求職者的信用和能力,但如果仍沿用書面存檔,無疑會案牘如山,是非常不經濟的選擇。考慮到當今網絡的便捷,專家提出,如果推廣電子檔案,建立統一的職業經歷查詢平臺,用人單位就能方便地通過電子系統查到求職者的個人信用記錄,這或許會成為我國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一次劃時代革新。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要想既不影響人才自由交流,又能對人才進行有效記錄,建立職業信用電子檔案無疑是一條有效途徑。
據了解,由于我國職業信用體系建設推廣的滯后,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道德拷問。
旅游行業人員虛假報價,物流行業貨物“蒸發”,炒單飛單,電子商務欺詐蒙騙等等,這些當今社會中廣泛存在的誠信缺失現象,不僅嚴重影響各行業的經營秩序,也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據民航局有關人士透露,2008年到2009年,民航局曾在民航系統對飛行人員的資質進行了全面檢查,查出來飛行經歷不實、甚至飛行經歷造假的多達200多人,在這200多人當中,有些人要么是假造經歷,要么是虛填經歷。
另外,企業的人才信用風險也在日益加大,企業員工忠誠度降低,員工頻繁跳槽,內部核心商業機密泄露,客戶大量流失,這在加大企業運營成本和人力資源管理難度的同時,也潛伏著巨大的商業風險,成為威脅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防范信用風險,加強職業自律,已是刻不容緩。
為每個職業人做張職業信用卡
2011年10月19日,溫家寶總理曾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這次會議還對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作了重點部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社會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由政府主導逐步向市場化運作轉化,是國外發達國家建立誠信體系的一般步驟。”人力資源專家陳辟濠博士告訴記者,經過幾百年的信用建設,“職業信用”體系在國外已經相當完善,在一些國家,每個公民都有屬于自己的社會信用號,這個號里保存著個人所有的信用記錄,可以登錄統一的網上平臺進行查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每位職場人士做一張職業信用卡,一人一卡,從第一份工作開始記錄,伴隨整個職業生涯。職業人可以在職業信用卡里儲存自己的信用財富,這種信用財富可以累積,信用度越高,職業人未來獲得的報酬也越高。這個讓企業和個人實現雙贏的職業信用記錄,或將成為我國完善職業信用體系的一把利器。
如何鍛鑄這把利器,目前已有企業試水。“中國職業信用公共管理平臺”自2009年起已經逐步在深圳、珠海、成都、上海、杭州、武漢等地成功落地。目前,該職業信用管理平臺擁有公安部的身份信息查詢入口、教育部的學歷認證查詢入口,以及對求職者的身份和學歷信息進行核實等信息查詢業務。平臺總裁梁浩介紹,“中國職業信用管理公共平臺”借鑒了國外職業信用發展的經驗,結合國內信用的發展現狀特點,以建立職業信用檔案為核心,采用多維度的信用評價結構模式,如個人學歷基本信息、在職期間企業的工作信息、個人職業培訓經歷等相關信息認證等,綜合客觀反映出職業人的職業道德、工作能力,以及職業人基本的職業信用狀況,為企業提供了可衡量的職業信用評價工具。
對于社會公眾十分關注的平臺記錄的公正性和安全性,梁浩告訴記者,作為職業信用第三方服務機構,平臺將恪守“記錄者”的角色,除國家相關仲裁部門執行指令外,不會對任何檔案信息做任何的修改,也不會對個人信用做任何的判斷與評價。此外,在查詢權限上,除供職企業外,只有當事人才有權查詢,不會泄露個人隱私。
“企業、政府部門未來也應納入信用評價體系”
“現代社會是信用經濟,如果信用缺失,就會導致嚴重的資源錯配。”資深人力資源總監高可先生表示,“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因為員工信息的不真實性,使企業在人才培訓和薪酬設計上做了很多無用功,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而職業信用公共管理平臺的出現,不僅能提高信息準確性,減少管理層工作量,還能激發職業人的自我約束力,極大地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對此,陳辟濠博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建設職業信用管理平臺不單單只是給求職者戴個‘緊箍’,對資方來說也是個約束。它能增進勞資雙方的互信,在幫助企業快速完成人力資源采購和配置的同時,也使得企業的獎懲機制更加公開透明,有利于推動整個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健康發展。”
而相比國外成熟的職業信用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博導吳晶妹教授認為,職業信用公共管理平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處于領先地位。“國外目前流行的是職業信用報告,它是員工在離職時獲得的一份對其工作期間表現的總結,是靜態的,和人力資源管理是脫節的;而中國的職業信用管理平臺在記錄員工表現時是即時的、動態的,把人力資源管理和個人征信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這就加大了信用違約成本,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歷史記錄差的人的阻撓。”
“所以,作為可預見的風險,任何企業和個人在建檔時必須以自愿為首要原則,第三方的公共管理平臺不能強迫他人建檔,更不能通過有償收費來對歷史記錄進行后臺刪改,淪為滋生腐敗的又一溫床,因此一定要確保平臺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考慮及此,吳晶妹教授建議,平臺信息不妨和公安、教育等部門的信息庫掛鉤,以做到相互印證。
對于平臺未來的發展,吳晶妹認為,應該在全社會推廣使用信用報告,不僅是個人,將來企業、政府部門也都應該納入到信用評價體系中來,從而形成廣泛的制度約束。俗語說得好,“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在經過長期的制度矯正之后,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生態必將由此而成型。(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類資訊中心)
- 上一篇:基礎電腦技能的英文表述
- 下一篇:閆杰:球鞋與潮流文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