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融資“ 脫實向虛”,誰在堅守?
【-行業新聞】近日,省委、省政府以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召開全省民營經濟萬人大會。“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 堅定不移推動浙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主題顯示,浙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并服務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次日,我市召開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嘉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啟動這項工作在嘉興的部署。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民營經濟在嘉興經濟總量中占比已達67%,稅收收入占比達到近70%,從業人員占比達75%以上。民營經濟已成為這座城市創造財富的主體。
新的一年,囿于各種發展制約的民營企業家,日子會不會變得好過點?在融資難、投資難、創新難、盈利難等“四難”的重重壓力下,企業的生存和轉型升級是否依舊艱難?作為地方政府,又將有何作為?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
融資難,但并非“首難”
2月3日,記者來到位于嘉興市的一家鞋服品牌企業,總經理張福明正品嘗著創業成功的喜悅。就在前一天,朗特隆迎來了其發展歷程中的一筆重要訂單,客戶是來自歐洲的照明巨頭——喜萬年公司。“能夠與這家國際級的企業合作,對我們來說就等于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再過一段時間,公司將喬遷至新的廠房,這意味著我們從創業園成功孵化出來了。”張福明說。
很少有人知道,在2008年,朗特隆曾經因資金問題差一點倒閉。“盡管手中有產品,但由于銷路不暢,現金流出現了問題。”張福明說,當時的融資渠道非常有限,“對我們來說,廠房是租賃的,無法抵押;風險投資喜歡‘摘果子’,看不上我們這些初創企業,最后只能開放一部分公司股權換取企業的生存。”他說,真正讓企業資金狀況獲得較大改觀的是來自嘉興銀行的300萬元小企業授信貸款。
朗特隆的經歷在當下民營創業群體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浙江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總是和“資金鏈危機”、“老板破產跑路”等等詞語聯系在一起,一些地區高昂的借貸利息,讓早已承受融資、生產成本雙重壓力的民營企業不堪重負。有的經營了十多年的企業突然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產;有的因為融資沒有到位,而錯失發展的大好時機。
事實上,民企融資難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我市不同行業對資金的需求表現卻不盡相同。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紡織、服裝、皮革、化纖、木業、家具、造紙這七大行業中,六成以上的企業向金融機構融資難度增加。與此同時,這些行業在對未來融資難易程度的判斷上,也有六成企業表示悲觀,比化工、電子、電氣、設備制造等新興行業企業高出12個百分點。
“與溫臺地區相比,嘉興民營企業大的投資大都集中于,多元化投資甚至虛擬投資的比重并不大,因此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資金的困擾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突出。”市商務局相關人士說。
一份由市商務局于去年底所做的調研報告也顯示,我市民營出口企業的資金面狀況較好。在調查的155家企業中,表示資金充裕的企業比重為9.6%,表示資金正常的企業比重為71.2%,環比增長了3.5個百分點。“這與嘉興人做生意穩扎穩打的性格有關,風險意識較強。”該人士認為。
“脫實向虛”,誰在堅守?
美國總統柯立芝曾說過一句話:企業就是我們的事業。然而,近年來虛擬經濟以及房地產的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令不少原本從事制造業的公司紛紛“脫實向虛”,這在助長了虛擬經濟“虛火”的同時,也抽取著實體經濟的血液。“實體經濟已死!”悲觀者甚至拋出了這樣的結論。
然而日前記者在海寧采訪到兩家企業——安正時尚集團和新光陽光電有限公司,卻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實體經濟,創造了各自所屬領域的精彩。
安正時尚集團的前身是海寧九冬皮革服裝廠,在其成立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是皮革產業在海寧蓬勃發展的時期。溫州商人鄭安政看到機遇,投資設廠,主要為國外廠商生產加工皮裝系列產品。那時候每年有幾百萬元的銷售額,日子過得也挺瀟灑。但是一次海外旅行,改變了鄭安政的想法,他決定打造自己的品牌。
目前,安正時尚擁有“玖姿”、“安正”、“尹默”三個服裝品牌。在上月舉行的“品牌十周年”慶典儀式上,該公司副董事長陳克川自信地向全公司員工宣布,去年全年實現零售額25億元,利稅超過5億元,相比2001年時的500萬元零售額和26萬元利稅,分別增長了500倍和1920倍。這一業績列海寧市2011年排名前100位骨干工業企業首位,并以近50%的優勢遙遙領先第二名。這是十年潛心發展主業的“一夜爆發”,而此前,這家企業在海寧甚為低調。
新光陽光電有限公司同樣經歷了漫長的蟄伏。該公司總經理翟建躍有著豐富的創業經歷,開過輕紡廠,生產過太陽能熱水器,還采過石礦,最后在陶瓷金鹵燈這個行業抱得“金娃娃”。盡管這期間有人鼓動他炒房、炒錢,他卻一如既往專注于實業。他說:“做實業讓我感到安心。”
如今,歷經6年研發,投入7000多萬元,在陶瓷金鹵燈領域獲得多項核心技術的新光陽公司,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金鹵燈生產基地之一。同樣憑借這一創新,公司打破了歐司朗、飛利浦、通用電氣等國際照明巨頭的壟斷。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認為,與虛擬經濟相比,實體經濟往往投入較大、產出周期偏長,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寂寞的行業”,但一個國家的發展,實體經濟是基礎,“西方都在提產業回歸,我們的未來還是要靠制造業。”
在全省民營經濟萬人大會上,省長夏寶龍就表示,今年將促進民間資本規范有序進入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引導社會資本加快扭轉炒房、炒錢等過度投機傾向,盡快回到發展實體經濟的軌道上來。
浙商回歸,嘉興新機會
市委副書記馮志禮在日前召開的全市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嘉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說,在宏觀政策趨緊的大背景下,我市經濟發展面臨日趨常態化的缺地、缺電、缺工等因素制約,同時,我市經濟“智力資本”貢獻偏低、單位GDP能耗偏高、結構調整進展不快等問題比較突出,可以說,不轉變發展方式是死路一條。
而支持浙商創業創新工作正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抓浙商創業創新,依靠浙商民企,專注實體經濟,通過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馮志禮說。
據統計,我市具有一定規模的在外投資企業約400家,投資規模約160億元。雖然我市在外投資企業和規模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我市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與上海、蘇州、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融,優越的區位和交通條件對省外浙商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客商具有較強吸引力。
1999年11月,嘉興市委、市政府曾組織市、縣兩級政企干部300余人,赴溫臺地區學習,這在當時很好地營造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氛圍。此后,嘉興在招商引資一號工程的推動下,經濟社會取得了又好又快發展。直到現在,各縣(市、區)都保留著到溫臺地區招商引資的習慣。
這段歷史,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蔣唯民記憶猶新。蔣唯民認為,應牢牢把握支持浙商創業創新這一機遇,在新的時期,進一步營造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