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東地區鞋企如何拯救招工劫
【-行業新聞】春節剛過, “招工難”、“用工荒”像一年一度的流感,著實讓一些企業感冒、上火,這與還在蔓延的春節喜慶氣氛形成鮮明對比。據了解,青島市目前企業的用工需求缺口大約是20萬左右。由于內地企業提高工資待遇,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選擇就近就業,使沿海企業“用工荒”急劇顯現;在青島一些招聘會現場更是出現了怪現象,招聘的人比應聘的人還要多。
近期記者走訪了一些企業,大多數企業都喊缺人、招工難,在亨達股份采訪時記者卻遇到另一種喜人景象:該企業沒有出現“用工荒”,2012年春節后亨達股份員工返廠比例達到99.3%;而且企業繼續采用以往以老帶新的招工辦法,僅僅兩天的時間就有200多名新員工報到。
濟寧小伙王峰濤介紹8個老鄉到亨達
“我介紹8個老鄉到亨達上了班。”在青島亨達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的濟寧市魚臺縣小伙子王峰濤,不僅按時返廠上班,還介紹了5男3女8名老鄉到公司上班。2月3日,向記者談起這件事,王峰濤顯得很自豪。
記者在亨達股份采訪時了解到,在當前一些企業被“用工荒”“招工難”所困擾的情況下,該公司不但沒有出現“用工荒”,老員工返廠率達99.3%,僅兩天就為公司引來了新員工200多名。
今年29歲的王峰濤,家住濟寧市魚臺縣李閣鎮中王村。半年前,經在亨達股份上班的姐夫侯文舉介紹,辭掉外地一家木器廠的操作工工作,成為亨達股份成型A科的一名員工。
王峰濤說,正月初一,同村的王洪新、王亞東等兒時伙伴到自己家里玩,聊起打工的事,相互說起自己的工作。“太美了,很舒心,有干頭!”王峰濤向老鄉夸起亨達的各種待遇:每月工資比自己以前干的單位高三分之一;新蓋的職工宿舍,配有21寸的彩電,8人一間,免費住,很干凈;每天吃飯有大食堂,干凈整潔,公司還給補貼;下班后可以洗澡,可打籃球、羽毛球,還可以上上網……
“更為重要的是,亨達的文化氛圍很好,我深受感動!”看著同伴們羨慕的眼神,王峰濤又拿出公司發放的光盤《亨達中華傳統文化大講堂》,放給他們看。“只放了兩個多小時,就深深打動了他們,紛紛要求跟我來亨達上班。”1月31日,王洪新等6人跟隨王峰濤乘車到位于即墨的亨達工業園來上班,另有兩人準備在元宵節后趕來。目前,王洪新等6人辦好了入工手續,正接受為期三個月的新員工上崗培訓。
“我原來在木器廠上班時,12人擠在一間小房子里,睡的是大通鋪,衛生條件差的簡直沒法提。” 王峰濤對記者說,“在那里,犯了錯,公司負責人不是罵就是訓,即使改了錯,還是給你‘穿小鞋’,工作起來心情很壓抑。在亨達,犯了錯,大家伙一起幫你改,想著法子幫著你如何進步,員工個人有什么困難主管和班長都會想辦法幫忙解決。總而言之,跟亨達比,簡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傳統文化發力留人
“截止2月3日,公司老員工返崗率達99.3%。”青島亨達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陳鵬麟介紹:“0.7%沒到崗的原因,有的是回老家結婚了,有的照顧父母,還有的是找到了新工作。近兩三年,我們公司老員工的返廠率一直在97%至99%之間,每年都會增加新員工,所以沒有出現用工荒。”
陳鵬麟分析,公司之所以沒有出現用工荒,是由諸多因素形成的。其中,一方面是工作薪酬標準跟同行業相比保持較高水平,“五險一金”齊全;另一方面是公司自2011年開始進行以“孝”為核心的“家文化”建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每月舉行“亨達中華傳統文化大講堂”,公司高管帶頭學習、轉變,從而感染和教育員工,成為愛家庭、愛工作、愛社會的優秀人才。公司董事長王吉萬還出資500萬元設立愛心基金,用于表彰道德高尚、履行孝義的員工。其中,對公司評選出的“十大孝子”,除了披紅掛彩表彰外,每人還有高額現金獎勵。
亨達股份裁斷車間經理王淑芹說,傳統文化對留住員工的心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她所負責的裁斷車間為例,春節后309名老員工,已經全部到崗,一個沒缺,還增加了70多名新員工。王淑芹說,學習傳統文化后,裁斷車間的員工沒有婆媳不和的,沒有不孝敬老人的,沒有不認真干工作的。車間每天早晨拿出半個小時學習傳統文化,學完后主管要和員工溝通5-10分鐘,給員工鞠躬感恩員工的付出,車間的人都很和氣、團結,就像一個大家庭。
隨著社會的發展,員工除了關注薪資,也開始更多要好的工作心情。“留人先留心”,在亨達股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行,讓員工在做事前先學做人,先學孝敬父母。學習傳統文化后,亨達股份的管理方式也有了變化:由“管理好員工”變為“服務好員工”,員工不僅僅是來掙錢的,企業的發展也有自己的參與。
由對員工的批評、訓斥,變為幫助、關心,員工的工作心情好,工人之間互相幫助非常和氣。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下,工人自然心情好,不愿離開企業。
外省員工在青島、即墨安家落戶
來自吉林省農村的王昌杰,在亨達工作19個年頭了,已經從一名普通的員工成長為成型A科的主管、亨達第一屆勞模。19年前,他進了亨達感覺企業管理很人性化、效益也好,就一直在亨達干。他不僅在亨達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還在即墨買了房子,把老家的父母接來了,前年還買了小轎車。“如果在其它地方干,我很難想象能擁有現在的一切。”王昌杰說。
像王昌杰這樣在亨達一干十幾年、在青島、即墨安家落戶的外省員工還有很多,裁斷車間的董文華1995年到亨達工作,現在在即墨有三處房子,父母也搬來和他一起住;廣州員工張春華也在公司干了十幾年,現在是公司的中層經理……
王昌杰告訴記者,今年他介紹了5名吉林老鄉到亨達股份上班。對于亨達股份自2011年大力推廣、弘揚的中華傳統文化,王昌杰更是深有體會:“其中一項活動是‘感恩父母從洗腳開始’,當我端著洗腳盆,第一次給母親洗腳時,我的眼淚流的嘩嘩的。指尖與指尖的接觸,能傳遞溫暖;兩輩人之間,手指和腳趾的觸碰,傳遞的是親情和感恩。”說著說著,王昌杰的眼圈紅了。
“感恩父母從洗腳開始”等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洗滌的是心靈,培育的是履行孝道、愛崗敬業的員工。員工由原來“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王昌杰說,自己所在的成型A科,每天班前會上主管帶著班長給員工鞠躬,感恩員工的辛勤勞動。大家在一起是個大家庭,自己就是員工的大哥,大家有勁都往一處使。“原來成型A科一天制作3500雙,2011年10月,大家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實現生產成品鞋5500雙!是傳統文化把大家的信心和干勁聚到了一起!”王昌杰說自豪的說。(-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