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李寧策略調整專注核心市場業務
【-品牌動態】從國內體育用品品牌“頭把交椅”跌落的,準備絕地反擊。2月6日,李寧公司(02331.HK)表示,該公司正在研究切實可行的策略,將視野聚焦核心業務,并將對組織架構和人力資源進行適當調整,以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這是自2011年5月李寧爆發人事地震以來,又一次大的公司變動。
事實上,此舉被認為是李寧公司鞏固其在國內體育用品行業地位的舉措之一。此前的1月下旬,該公司已經在資本層面發力。彼時,李寧公司引進美國私募基金TPG及GIC(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共計7.5億元的戰略投資。
迫使李寧公司做出改變的是并不理想的營業狀況。今年1月,李寧公司發布2011年業績預估,受到訂單增長乏力和回收部分經銷商庫存影響,集團收入預計較2010年下降6%-7%。公司的純利率會由2010年的11.7%下降約7個百分點至8個百分點,至約3.7%至4.7%。李寧2010年純利11.08億元。
體育業內分析人士稱,2012年對于面臨庫存重壓的國內體育品牌企業而言,是一個需要謹慎態度的一年。李寧最近一系列的做法,無論引進在零售業經驗豐富的TPG,還是最新的“斷臂止血”般的裁員和品牌整合,都可以讀出這樣的意思。
多品牌策略收縮
過去數年,李寧公司一直堅持多品牌發展策略,如今這一策略將調頭。
2月3日,李寧公司表示,公司會針對現有品牌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評估,把精力更多聚焦在核心業務上。事實上,過去多年,除主品牌“李寧”外,李寧公司已經形成了“紅雙喜”、“樂途”、“艾高”、“凱勝”、“新動”等多種子品牌結合的品牌集群。
但是,不斷膨脹的子品牌并未給李寧公司帶來更多盈利。以李寧公司獲得授權經營的“樂途”為例,財報顯示,2010年,“樂途”利潤為虧損9174.9萬元,之前的2009年虧損額則為5693.5萬元,其他子品牌如“新動”等表現也并不令人樂觀,對李寧公司收入的貢獻有限。
在確立大力發展主品牌的基礎上,李寧公司表示,將對其旗下的子品牌進行整合,對于有發展潛力且業務規模比較大的品牌會進一步促使其健康發展,對運營不力也無市場空間的品牌會做相應的調整和收縮。
此舉意味著李寧公司將改變盲目擴張的策略。市場數據顯示,伴隨盲目擴張和行業品牌的競爭,李寧公司2011年上半年存貨金額為9.92億元,而2010年底的存貨金額為8.06億元,存貨金額增加約2億元。
針對庫存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李寧公司表示,去庫存化的問題是全行業面臨的情況,李寧公司比較早的提出了渠道改革的措施,包括零售端提高運營效率,建設清貨渠道等各項改革的進展基本符合預期。由于公司處在業績發布前的敏感時期,具體數據還不方便透露。
“非大規模”裁員
伴隨品牌戰略的調整,李寧公司的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配置將發生變化。
根絕李寧公司提供的信息顯示,為提高運營效率并改善凈利潤率,公司將對一些非核心的業務部門,采取優化組織結構的方式,降低人員成本,把節約的資源投入到集團的核心業務。李寧公司表示,不會對核心部門人員作出調整,主要的人員調整將聚焦在后臺等職能部門,包括人力資源、信息技術及戰略發展等部門,將采取優化組織結構的方式,降低人員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除了精簡人員,整合資源以及激勵優秀員工也是該公司提出的提高運營效率的重要手段。另外,李寧方面還強調,其戰略發展方向不會因此次組織結構調整而有所改變。李寧公司并未透露具體的裁員的人數,而僅是表示“該數目不會太大”。
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估計,員工等成本開支約占李寧公司銷售額的比例為10%,精簡人員等措施的實施有利于李寧公司凈利潤率的提高。按照李寧公司的計劃,人力費用占集團銷售額的比重,計劃在2012年同比降低約0.5個百分點。
李寧公司行政總裁張志勇解釋采取裁員等手段的背景時表示,“我們從有利于集團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此次變動,組織結構優化一方面可以幫助集團提高組織運營效率,節約人力費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完善人才管理體系。”(-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