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嶺皮具出現“用工荒”
【-鞋材資訊】截至今日,獅嶺皮革皮具節已走過了11個年頭。如今的獅嶺,“中國皮具之都”的金字招牌已經擦亮,獅嶺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華麗轉身”。但是,獅嶺人的腳步并沒有停下,謀求“世界皮具之都”的努力從未停止。
但獅嶺鎮人力資源市場,空間被隔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招工場所,里面空空蕩蕩的,一側是黑壓壓一片的臨時工招聘市場,擠滿了應聘者、摩托車、面包車、小轎車和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
作為獅嶺一家小皮具廠負責人料了解,最近,他來這里非常頻繁,主要是年底承接了一些大廠的訂單,急需一批人手,所以隔三差五就到臨時工市場找人。
吳強是臨時工中的一個,他說,前幾年他來獅嶺工廠里做事,做了兩個月后老板跑路了,本應到手的2800元工資由此泡了湯,自此,他就變成了專職的臨時工。 “每天干完活工錢拿到手,心里踏實!”吳強說他做的是高車的活,干一天差不多能拿到100元,現在快過年趕工,能漲到120、130元,一個月下來也有個近3000元。
一位本地人表示,臨工市場的熱鬧場景是從金融風暴那年開始的,當年有太多老板半夜跑路,打工者們發現自己面臨拿不到工資的危險,自此不愿進廠拿長薪,此后愈加成規模。
不過,即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獅嶺皮具依舊高歌猛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世成告訴本報:2008年~2010年,花都獅嶺皮革皮具產業出口分別增長了30.72%、22.97%、36.5%,逆市飄紅。
目前,獅嶺鎮皮革皮具生產性企業8000余家,皮革皮具產業從業人員近30萬人,年產皮具7億多只,年產值達到180億元,其占中國箱包市場50%以上的份額,占歐洲大眾流行箱包市場70%以上的份額。與中國其他制造業聚集地相似的是,缺工已成為常態。
在第十一屆中國(獅嶺)皮革皮具節上,一位皮包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今年初,獅嶺用工情況非常緊張,有些小工廠用日結高工資引誘工人,很多工人不愿進工廠當合同工,寧愿做臨時工,加劇了用工荒。
該負責人認為,大量存在著的僅有幾個人的小作坊繁榮了臨時工市場,使得用工市場變得不正常,這種不穩定用工現狀不僅加劇了民工荒,同時也增加了行業的成本,政府應該在此方面加大調整和引導的力度。
“第二個五年計劃”再升級
在廣州完美駿制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鄧業明看來,加工貿易盛行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當時3~5人就可以開工廠,但是20多年后的今天,許多小企業仍在重復同樣的事情,三五個人也可以開工廠,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2003~2008年,是中國加工貿易的黃金時期,當時僅憑加工PU產品就能賺取10%~20%的利潤,現如今,若把設備的折舊等算進去,貼牌加工也幾乎是無利可圖。”
獅嶺鎮一位皮包代工企業的王老板算了一筆賬,今年以來,皮革上漲了20%左右,牛皮上漲了50%,人工上漲15%左右,現如今,一個工人月工資為2500~3000元,再加上人民幣升值了好幾個點,這些成本都要算在成品里,一個代工的皮包只賺1~2元。
鄧業明認為,轉型升級是不可抗衡的市場規律,中國香港和臺灣已經樹立了很好的例證,聰明的企業會抓緊時間轉型,受到的沖擊就不會很大。而他的抱負是在2014年之前,將自己自創的“完美駿”品牌皮包打造成為國內的知名品牌。在廣州完美駿制袋有限公司里,鄧業明的辦公室正對著員工宿舍,宿舍每一層的空白處,都打著紅色的標語,諸如“品牌、規范、標準化”這類。
鄧業明說,在2003年創業之時,已做好了“五年計劃”,2003~2008年,是加工貿易的“黃金時期”,他在這期間將原來的民房工廠變為為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加工企業。2008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他用加工貿易賺取的利潤進行再投資,在軟實力和硬配備都準備好的情況下,進入品牌操作過程。
鄧業明是獅嶺鎮一類具有典型意義的皮具行業老板,在金融危機前后已經逐步意識到身處的產業加工階段正在走向盡頭,高利潤時代已經終結,轉身已是必然,只是,他們目前還無法完全擺脫加工制造的“搖籃”。
鄧業明介紹,目前整個公司的營業額仍然是貼牌出口貢獻較大,預計今年貼牌出口的營業額將達2億元人民幣,而自有品牌爭取在未來三年達到1個億的營業額。“一年多前,我們70%的產能幫別人做代工,30%做自有品牌,現在這個比例剛好調轉,30%做代工,70%是自有品牌。”廣州泰瑪皮具有限公司國內渠道部總監李剛告訴記者,國外經濟的持續低迷使其所在的女式休閑包生產公司調整經營策略。
“為國外做代工的利潤如今減少了10%~15%。”李剛表示,公司逐漸轉做內銷除了規避國際市場不景氣帶來的損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看中了國內市場這塊“大蛋糕”。
在“三高時代”轉型,人才是關鍵
2011年,國內外原材料價格走高、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中國已進入不折不扣的“三高時代”,包括皮具行業在內的眾多中小企業陷入了自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發展困境。與此同時,持續上漲的成本又無法向成品環節延伸,面對低迷的歐美經濟和討價還價的客商,終端提價幾乎不可能。
外貿利潤微薄見底,國內市場卻如日中天,轉身向內是不二選擇。然而轉型并未易事,鄧業明表示,代工貼牌只有簡單的生產加工環節,而做品牌則要解決渠道、庫存和銷售的問題,從頭至尾都要包攬,需要豐厚的資本及專業人才作支撐。
李剛也坦言,內銷的路并不是平坦的。首先需要一筆不菲的資金運營自己的生產團隊和銷售團隊,還有消化庫存的壓力,而貼牌加工則是按照訂單生產,不存在庫存的擔憂。
中國皮革人才網CEO劉森才認為,就獅嶺本地的招聘市場而言,已是僧多粥少的局面,為了緩解招工難的情況,企業應采取多元化的招工模式,如可深入內地招聘,也可以采用網絡招聘等方式。對此,劉森才對本報記者分析,現在企業新招聘的員工,80、90后已經占80%以上,而這80%的人幾乎都會通過網絡求職,據調查服裝、電子、酒店等行業企業早在幾年前就普遍開始通過網絡招聘以緩解招聘困境,但皮革皮具行業在這方面相對起步較晚,目前也只有少數的中大型企業開始嘗試網絡招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皮革行業招工會特別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從2006年至今,我們已經先后為2000多家皮革皮具企業解決了招聘難題,緩解了招聘壓力!展望2012年,為了可讓更多的企業受益,縮短皮革行業與服裝行業的距離,我們將繼續加大投入,完善網絡平臺的升級,同時一個可容納60多人的電話銷售中心也已經投入使用。以振興民族產業為己任,讓中國的皮具品牌享譽世界!這是我們使命,劉森才激情洋溢的說。(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類資訊中心)
- 上一篇:鞋企最新鞋底產品SHOW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