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鞋業勞工優勢漸失警示錄分析
【-行業新聞】過去一年,中國制造業迎來了良好的開頭。像很多人所預料的那樣,在2011年初獲得了“2010中國制造業產值超過美國”及中國制造業“躋身世界第一”的美譽;但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不僅外部受到美歐貿易保護主義的干擾和人民幣升值“大趨勢”的影響,內部也受到了勞動力價格上升及長期痼疾的困擾。對此,中國企業正在尋找應對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的應對之策。
警示一
價格優勢漸失
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2011年有個新聞值得注意:美國制造業回流。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意味著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或受到不小的沖擊。
以傳統紡織業為例,服裝類出口形勢依舊嚴峻。據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1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速僅為7.2%,為年內單月首次跌破兩位數,漸近谷底,并且低于2011年11月13.8%的外貿整體出口增速。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就經濟形勢而言,2012年初,消費市場依舊不會很樂觀,紡織品出口市場估計短期內仍難大幅回暖。
“相比2010年,紡織行業棉花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不穩定的因素在2011年表現得并不突出,但2011年的行情還不如2010年。2011年,很多規模小一點的同行已經提前‘放假’了,想等市場好一點再說。”浙江凌達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荊德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對于“提前放假”的原因,荊德奎解釋,對于外貿出口企業來說,在人民幣升值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原本擁有的產品價格優勢漸失,訂單大量轉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為了保住訂單就不能漲價;另一方面,近年來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等讓本來利潤就薄的企業不漲價就要虧本”。
在江蘇的小企業主張先生看來,人民幣升值始終無法回避,“尤其是這兩年,幾乎剝奪了企業的所有利潤”。張先生生產的主要是皮鞋,每年都有固定的歐美客戶。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的公司就是以量多而不是以質高在市場中取勝,屬于典型的“大而散”的企業。
“前幾年,我們還能維持每雙1分錢,甚至1分多的利潤,但2011年,明顯感受到了寒意。”他無奈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很多時候,我們的利潤只能用厘來計算,有的時候不得不拖延工資。”
此前,紹興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金偉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紹興的絕大多數輕紡企業70%的產品是用于出口的,如果人民幣匯率上升1%,紹興縣出口將虧損3000萬元至4000萬元。
數據顯示,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全年的升值幅度達5.10%以上。記者粗略統計,如從2005年第一次匯改之后算起,人民幣對美元累積升值已經超過30%。除了美元之外,從2011年4月開始,人民幣對歐元和日元的升值趨勢也開始愈發明顯。中行總行分析指出,由于預期人民幣兌美元仍將小幅升值,人民幣兌歐元、澳元等非美元貨幣將再次出現全面升值的情況。有研究報告認為,歐、美、日是中國近些年來的前三大貿易伙伴。人民幣對這三大貨幣同時升值,對國內的制造業打擊很大。
警示二
綜合成本上升
除人民幣升值外,對于企業來說,成本上升是導致產品價格上升的另一因素。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是支撐中國制造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但如今這一因素正在倒逼中國制造——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地的勞動力成本正愈發凸顯優勢,而部分美國制造業企業也已經回流;與此同時,原材料漲價也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另一個壓力。
2011年早些時候,記者曾調查得知,用工短缺的現象正越來越明顯。比如,近兩年來,元旦、春節放假后,返鄉農民工不返工的現象相當普遍。同時,工人要求漲工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企業為了穩定生產,一般都盡量滿足工人的要求,但企業人工成本大幅上漲,加之原料、能源等綜合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的負擔也越來越重,特別是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資料顯示,中小企業較為集中的皮鞋、服裝、眼鏡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微薄,對成本波動高度敏感,大量沿海企業處于“假倒閉、真停擺”的狀態。據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辜勝阻得出的結論是,目前中小企業大概有10%在升級,20%在轉型,60%至70%則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
荊德奎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近幾年,隨著物價的上漲,員工的工資水平也在上升。“如果不加工資就找不到工人。2011年的情況算是比較穩定的,但我們這一年工資的上漲水平也在15%左右”。
對于這種狀態,業內認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已經出現,“人口紅利”也將消失。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一般認為,“劉易斯拐點”與“人口紅利”之間存在著一種負相關的關系,前者的顯現,往往是后者逐漸消失的一個前兆。
有專家指出,“用工荒”正成為內地普遍現象,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加速喪失優勢。
“勞動力對于中國制造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一旦這個角色出現問題對于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不過,人口紅利是一把雙刃劍,當一個國家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優勢時,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創新的動力。而當紅利不再時,就會面臨不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表示,但從發展規律來講,“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都是不可無限延續的,這種“倒逼”也是一種歷史必然。如何跨過這道坎,將是中國經濟以及中國制造業長期面臨的課題。
警示三
貿易戰成常態
2011年,全球金融市場最熱的事件莫過于遲遲不能解決的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實際上,這不止造成了金融市場的動蕩,還對實體產業產生了侵害。就拿中國制造業來說,遭受到了歐美企業“需求萎縮”和一些國家借債務危機發起的“貿易戰”的雙重打擊。
最近深陷市場低迷和美國雙反陰霾的中國光伏產業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國光伏產業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型企業,幾乎90%的產品出口海外。2010年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黃金期,市場增速高達153%,但進入2011年,尤其是下半年,光伏行業急速轉向。受歐債危機的影響,2011年以來,歐洲各國紛紛削減光伏補貼,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70%以上的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需求大幅萎縮導致了光伏產品價格的急速下滑。2011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組件、電池片分別下跌了約45%、52%、53%、42%。
這樣的市場急劇動蕩讓中國光伏企業始料未及。很多中小光伏企業被迫停產,一些大型的企業也是普遍虧損。2011年三季報業績下滑的上市光伏企業數量超過七成。
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瞿曉鏵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多次感嘆,這樣的調整幅度超出了業內的預料。“歐美債務危機、日本大地震、美債的府院之爭等都讓人始料未及。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公司可以獨善其身”。
這種市場的低迷效應不僅在中國市場上發生,美國本土的多個企業也接連倒閉,其中包括奧巴馬力挺的新能源企業。而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舉起了貿易保護大棒。目前美國商務部正在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日前,印度商務部也發出了可能在近期內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的警示。
“身處危機中的歐美國家越來越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不斷扶持本土制造業的重新崛起。因此,為保護本土企業的發展,打貿易戰可能是一種常態。這不僅是對于光伏企業,整個中國制造業都要警惕。一方面要加強國內市場的開拓,另一方面則需要掌握核心技術和話語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強如是說。
在分析人士看來,類似光伏產業的這種現象是自身盲目發展、產能過剩引起的。在海外需求減少的情況下,產能過剩讓供過于求的狀況越發明顯。“之前由于‘外需’的穩定,使得中國對產能擴張的欲望非常強烈。但擴張性競爭的結果是中國大量企業長期在低利潤情況下生存,目前各行各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
警示四
患“空心化”之病
2002年,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稱的經濟學家樊綱就警示,一些地方政府領導人在決策資本投向方面正沿著“離制造業”的方向越走越遠,最終有可能陷入產業空心化的泥沼。
所謂“離制造業”,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由第一產業依次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表明,工業內部結構也將經歷先以重、化工業為主,然后向高度加工工業轉移,并發展到技術密集化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新舊產業銜接得不好,經濟很容易在“離制造業”的階段感染,最終患上“產業空心化”之病。用一句俗語形容就是“青黃不接”,即原有的產業衰退了,為了生存向后進國家轉移;可新的產業還沒有充分發展,補不上轉移出去的缺口。舊的已去,新的沒來,于是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收入和就業的比重就不斷下降,形成“外實中虛”、日趨萎縮的局面。
樊綱說,產業空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離制造業”就是產業空心化這個最壞的結果到來之前的先兆。
當時,“中國制造”正如日中天,樊綱的一席話讓人很難理解。但如今這句預言似乎正在應驗。最近的一個例證便是溫州大量企業出現“債務危機”。分析人士認為,溫州出現“空心化”苗頭的原因主要是相比于做實業和產品的艱辛,企業對房地產和放高利貸暴利充滿渴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羊群效應”。
據了解,在溫州“債務危機”的背后是企業關停轉行和外遷,部分傳統行業已出現明顯萎縮,比如一度占據全國產量90%的溫州金屬打火機行業已萎縮80%。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中小企業主中的很多人并不是通過借貸做主業經營,更多的是投入房地產、煤礦等,甚至有些企業家直接賣房押地支撐其信貸業務。
宋頌興認為,歐美債危機警示我們,不論政府還是企業界,都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和預警機制,當務之急是梳理和清除影響“中國制造”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改革和調控“擠壓”投機性資金在房地產領域的獲利空間,防止生產性資本“抽離”實體經濟。
而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認為,就算是一些做實業的制造企業也有“空心化”現象,這個空心主要是指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的不足。(-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