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學生求職“去標簽化”加強調契約精神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習慣了以10年來劃分一代人。
80后,一出生就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作為“獨一代”,他們衣食無憂,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和“小皇帝”,什么都由他們說了算,這也助長了他們驕傲、自我的個性。有人稱他們為叛逆的一代。
那么90后呢,90后是什么樣的一代人?
2012年,將有近600萬的90后大學生走向社會。現在這個時候,正是他們大規模“上市”找工作的時候。
2011年12月13日,浙江工商大學體育館外,90后排起長龍,他們來參加的是“浙江省2012屆經貿類畢業生專場招聘會”。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浙江大學(微博)城市學院2012屆畢業生招聘會和浙江中醫藥大學2012屆畢業生冬季招聘會如期進行。
而在本月接下來的日子里,杭城應屆畢業生的各種招聘會也將熱鬧上場。
即將濃墨重彩登上歷史舞臺的90后,到底是什么樣的一代人?
一個月前,本報聯合浙江工商大學統計調研學會,對下沙大學城的畢業生進行詳細問卷調查,試圖真實展現這代人的特色與風采,所思與所慮。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5份。參與調查的男女生比例分別為47.2%、52.8%。這些畢業生來自浙江工商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財經學院等高校,涉及金融、會計、廣告、英語、機電、食品等24個專業。
近六成90后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占50.4%)在大三開始考慮自己的就業問題。
有96%的同學規劃過自己的未來,其中55.2%的同學為自己做過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40.8%的同學考慮過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只有4%的學生從未考慮規劃未來。
“如果說大一大二還是很寬松的課上上,街逛逛,戀愛談談,那么大三就是一個分水嶺,好像有一個聲音在不停地對你說‘讓我們開始吧’。而來自各方的或多或少的壓力也形成了一種緊迫感。”
在經貿類專場招聘會上,記者遇到了前來應聘的小沈。她是中國計量學院的大四學生,專業是知識產權。
“其實在高中時就有想過以后怎么安排,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成熟得比較早,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四面八方的信息包裹著我們,讓我們在找工作這件事情上很焦慮。給自己做一個詳細的計劃,然后盡量按部就班來,能讓這種焦慮感減淡一些。”小沈坦言,自己的計劃是參加各類公務員考試,在明年通過司法考試,然后進某家企業做法律顧問。
超八成學生對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
其中44.8%的同學選擇畢業后就去找理想的工作,5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后擇業,只有少部分人選擇繼承家族企業(占2.4%)和自主創業(占0.8%)。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90后畢業生普遍比較理性,他們并不太會“牛脾氣”,有心儀的工作最好,如果暫時還沒辦法達到,那也不會太理想化,有個保底的,先做著再說。
也正是因為這種可以“先退一步”的理性,90后畢業生在看待自己的就業前景上普遍比較樂觀。
35.2%的同學表示有自信找到合適的工作,47.2%的同學表示能夠通過努力找到工作,綜合以上,近82.4%的同學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
對月薪的要求在2500—3500元
對工作初期的月薪要求,52%的畢業生希望是2500-3500元。
“這個數字基本可以維持在杭州的開支,我覺得沒有看輕自己,也沒有好高騖遠。”大四學生小晨表示,她 剛剛被杭州的一家民營企業錄取,實習期過后的工資在3800左右。
“租房,吃飯,交通費,通訊費。3000左右在杭州基本可以保證不是太拮據的生活,如果回老家,可以降低標準。而且這個數我就不用向家里要錢。雖然有些同學覺得啃老也沒什么,但對我來說,經濟獨立是第一步。”
就在最近,智聯招聘發布了2011年平均畢業生起薪,涉及16個行業,報告顯示,2011年高校畢業生的起薪略高于2010年。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接近2500元,而2011年,起薪將超過2500元,小幅上漲200元以內,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這是自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畢業生起薪大幅下降之后連續第二年的畢業生起薪上漲。不同行業薪酬水平也有較大差異。平均起薪最高的仍是計算機和金融業,超過2500元,化工、石化、通訊、醫藥等理工科專業生對口的行業平均起薪近2000元。從各行業畢業生起薪平均值比較看,計算機軟硬件類、金融保險類平均起薪額最高,且超過2500元,化工石化、通訊、醫藥保健類平均起薪也均接近2000元。
報告表示,2011年畢業生起薪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后各企業經營情況的好轉。但考慮到最近三年來的通貨膨脹水平,又有專家認為2011年畢業生的實際收入并沒有增加。
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是首選
問及畢業后的打算,21.2%的同學選擇考公務員,19.2%的同學選擇進入事業單位,14.3%的同學選擇進入國有企業,16.7%的同學選擇中外合資企業,16.3%的同學選擇外資企業,選擇考研的同學占3%,自主創業的占2%,選擇出國的占3%?梢钥闯觯厴I生更傾向于進入各種企事業單位,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迎接90后畢業生的,是一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年代。
金融危機過后,企業的容納能力減弱,工作的不穩定因素迫使90后不得不“學乖”。
對成長階段衣食無憂,備受寵愛的90后來說,有一份穩定且有競爭力的工作至為重要,唯有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實現自我發展。
公務員有穩定的工資、良好的福利、較高的社會地位、健全的退休保障,成為眾多90后的首選工作。
而諸如電力、電信、煙草等國有企業歷來是畢業生眼中的金字招牌,也成為90后畢業生的熱點就業選擇。
“錢夠用就好,最重要的是活得開心。做鐵人工作狂沒什么意思,人生得意須盡歡,吃喝玩樂也相當重要。”畢業生小王說,他的家境比較殷實,對自己沒有太多要求,小富即安是他的一大信條。對于家庭責任,他坦言希望盡量晚承擔。“獨立并且自由,了解自己的興趣并努力實現它。也許老一輩會覺得這種想法不求上進,但狂放不羈,活出自我難道不令他們羨慕?”
四成學生愿意在中小城市發展
在“選擇哪里作為就業地點”選項中,30.4%的學生選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1.6%的學生選擇中小城市。
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的畢業生表示,就業時更考慮是否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為自身的提升創造空間。選擇中小城市的畢業生表示,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壓力小,很多同學也改變了“寧為鳳尾,不為雞頭”的想法。
周同學是浙江工業大學之江校區機械管理工業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出生于1989年。今年11月初,他就已經和老家諸暨的一家民營上市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
“原來就打算畢業后兩條路,要么留杭州,要么回家。之前就一直關注各類招聘網站,發現老家的這家民營企業很不錯,后來他們還有在浙大有宣講會,也去聽了,順利通過筆試、面試。”周同學說,這家企業的各方面都讓他比較滿意,實習期的薪水是2800元,實習期3個月,轉正后工資是3500元左右,有單雙休輪流。
“我的身體不是很好,我們這個專業很多企業要求倒班,那我根本就不考慮了。”周同學說,他更看重的是這家單位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他還特地參觀過企業,覺得干凈的環境,寬松的氛圍都讓他比較滿意。“杭州房子太貴了,男生么,總是要為以后結婚生子考慮,雖然家里條件還不錯,但還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
90后比70后80后更理性
接著四成90后愿意選擇中小城市發展的話題,浙江工商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周老師和浙江工業大學之江校區機電分院的胡老師對90后作了番評價。
“這幾年回老家工作的學生每年都在增加。”周老師說,和這一批90后畢業生接觸下來,他的感受是這些年輕人普遍比較理性,和前幾年抵死也要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發展的70后、80后畢業生不同,這批90后,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各方面都比較滿意的工作,他們也會愿意回老家,而一些同學對家庭比較大的依賴性,也是回老家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胡老師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說,2005、2006年的畢業生留在杭州的比例比較高,近兩年來,他們學院留在中心城市的畢業生比例在逐年下降。“在大城市,各方外界的壓力比較大,大部分90后同學的就業觀逐漸回歸理性,有些同學來自臺州、溫州,他們覺得回老家有更好的機會,自己也會更受歡迎,對他們自身的發展也有幫助。
開闊視野帶來更寬擇業觀
90后擇業觀的變化,浙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陳谷綱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們較早地開始自己的職業規劃,不少學生大一大二就過來咨詢,了解往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他們更強調待遇,個人發展排在了第三位。
他們的視野更開闊,擇業面也更寬。比如學法律的同學,不再局限于考公務員,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企業做法務工作。
他們的心態也更平和,不再強求去北上廣,留在發達城市。越來越多人,愿意回到自己的省份就業,如西安、武漢和成都等中西部省會城市。據我們調查,畢業生留在杭州的比例已下降了約3%。”
90后更強調契約精神
與90后接觸,你會發現,他們并不如以往的認識那樣,“腦殘”、“狂玩卻不知未來”。其實,他們很有主見,知道自己要怎樣的未來;其實,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權利;其實,他們適應能力強,能及時調整自己。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一代90后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楊建華認為: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這是90后成長的大的時代背景,這與80、70都不同。這個時代下的社會,開始強調契約精神、理性與法制,主體意識得到釋放。
90后敢于表達自己,大膽地說出對薪資的期待,正是這種契約精神、理性意識的表現。他們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好事。
這個時代下的社會,更開放、寬松與寬容。90后不再受約束,可以自由地去表達自己。他們是可愛的一代,有主見,愿表達。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你需要去適應不同變化。90后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大,培養了他們適應性強的一面。
90一代,也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在接受海量信息中,他們心理成長成熟得更快更早。他們漸漸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們是幸運的一代,通過互聯網,拓寬了自己的事業,能確定更遠大的人生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