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求生的鞋企如何抓住2012新機遇
【-行業新聞】當前中小企業雖然面臨普遍性的外部環境壓力,但仍有一些在品牌經營、關鍵技術、細分市場上求創新,某一方面形成競爭優勢的企業,維持不錯的增長。但是對此,經發局相關人士也客觀表示到,2008年金融危機后,許多外貿鞋企轉向國內爭搶市場,加劇了內銷市場的競爭。同時,內部開始分化,一線品牌尚能維持不錯的增長,二線品牌、沒有品牌的加工型企業受到很大沖擊,特別是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壓力很大。
據相關調研顯示,困難的企業多是“有單就做、沒單就停”的“等單型”,在產品競爭力上無“一技之長”。例如,晉江市是運動鞋生產基地,有安踏、361等品牌,更有大量無品牌加工廠。相當部分鞋廠靠從大廠接單為生,有活就干,沒活就停,不但不搞產品開發,而且一看到大廠的新產品上市,就迅速“依樣仿制”。由于管理費少,過去還能賺點錢,隨著行業產能飽和,內銷市場競爭加劇,“夾縫中求生存”越來越難。
晉江人士普遍反映,現在幾大品牌的市場強勢地位已確立,他們的開發周期縮短、產品換代加快,一個款式賣一段后就打折,留給“模仿跟風”的加工廠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不少企業因在外觀設計、關鍵技術、細分市場等方面“高人一籌”,不用擔心生存問題。比如,遠通鞋業沒有與品牌運動鞋直面競爭,而是選擇為主攻產品。頗具時尚感的帆布鞋,不但成本相對低,而且受到年輕人喜愛。中小鞋企一定要專業人做專業事,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精,也許企業規模無法做到很大,但利潤率并不低。。
現在消費越來越個性化,市場就會越分越細,大企業往往是大規模批量生產,而中小企業在某個方面更容易做精做專,個性化消費趨勢有利于中小企業。小企業不能成為大企業的“縮小版”,而是細分市場、錯位競爭,培養自己獨特的競爭力,相對于在一個小的方面成為品牌,獲取一定的品牌利潤。多數中小企業要向專業方面轉型,要在某個點上做成“業內品牌”,而不是市場品牌。大企業離不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永遠有生存空間,其關鍵要放棄粗放經營,找準定位,做強做專做特。(-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