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投機背后鞋產業的發展格局
【-行業新聞】透過溫州企業老板“跑路”現象,人們既聽到了民間資本鏈條嘎嘎的斷裂之聲,更看到了金融資本投機背后急劇萎縮的殘酷現實。
曾經占據全國產量90%以上的溫州金屬打火機是溫州人的驕傲,但也是今天萎縮程度最為嚴重的業態。與鼎盛時期1000多家企業的壯觀景象相比,如今僅有100家左右的結局的確讓人大跌眼鏡;并且即便是在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業老板在專心經營。不僅如此,同樣令溫州人引以為榮的在發展高峰時期曾有超過6000家制鞋廠,但目前鞋企的數量已降至2000余家。另外,被稱為中國“低壓電器之都”的溫州柳市鎮2010年規模以上的企業中,有70%以上利潤不再投資本產業。
與實業生態的全面萎縮和凋敝完全不同,溫州資本向房地產、礦產等資源品領域的流入蔚然成風。據溫州市官方統計,在目前高達1100億元左右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中,包括高利貸在內的民間借貸資本有70%~80%流向了房地產等領域。因此,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實是,在“2010溫州市百強企業”中,除兩家房地產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業企業無一不涉足房地產開發,其中包括康奈、奧康、報喜鳥等知名制造業企業。
除了在房地產、礦產資源以及原材料期貨等領域大展拳腳之外,溫州甚至有人介入了博彩業。
對于溫州人的投機行為,人們可能會上升到商業倫理道德的高度予以指責,然而,脫離客觀與背離理性的任何評價與批判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和牽強附會。必須承認,在最近幾年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的產業背景下,以低、小、散為主要特征的溫州企業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漸趨惡劣,加之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升和人民幣升值所產生的壓力,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了強烈擠壓,其基本年利潤收窄至3%至5%之間。與此同時,中國的房地產演繹了10年續漲的神話,使得投機資本的獲利空間和杠桿效應得以成倍放大。因此,一個在溫州當地流傳開來的真實故事是:一位溫州老板做實體經濟,1000來人的廠拼死拼活干,一年利潤剛剛百萬,可他夫人在上海買了10套房,8年后獲利3000萬。面對如此強烈的利潤反差,資本必然從實業領域大規模抽撤并向回報率豐厚的資源品地帶集中,它所折射出的是資本逐利的原始本能以及對給定環境的敏感反應。
很多人可能指責溫州人原地踏步而沒有通過產業升級來提升自己的利潤空間,然而,一個人所共知的道理是,像打火機、制鞋等溫州支柱產業所遭遇到的升級瓶頸格外狹小。以打火機為例,其外殼可以從塑料升級到鋼鐵,但不可能從鋼鐵升級到24K金。當然,人們可以在外形上別出心裁,比如改造成手槍式打火機,但是這類產品無論怎么升級,它的產品屬性約束了它的市場容量和價格擴張的空間。更為關鍵的是,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產品結構轉型,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戰略調整過程,習慣于短、平、快的溫州資本顯然缺乏足夠的耐心。
自2010年以來高密度推出的房市調控和貨幣緊縮政策讓房價續漲的神話戛然而止,溫州人開始感覺到了資金大量沉淀于房地產行業的巨大壓力。“投機客”為了支付高額利息又不得不轉而從民間放貸機構繼續借貸,一路推高民間貸款利率,許多溫州企業老板的償債壓力與日俱增,資金鏈條斷裂的風險一觸即發。而為了逃避債務纏身,溫州企業老板有的落荒而逃,個別者甚至選擇跳樓自殺。無論哪一種結果,都不能不令人痛心。(-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