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還是毀壞?中國人給世界奢侈品帶來了什么
【-】中國是世界奢侈品的發祥地,當我們的祖先在享受錦衣玉食時,歐洲人還在茹毛飲血,《史記》有載: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值)千金。而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對奢侈品的描述更是登峰造極,那顆集四種花蕊之精華,吸四節氣露水之靈氣,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打造而成的“冷香丸”,讓如今國外所謂的奢侈精油望塵莫及。
中國人如何成全世界奢侈品?
1949年以后,中國的奢侈品文化出現了30年的斷裂。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高速增長重新喚起了中國人對奢侈品的激情,全球奢侈品消費平均每年增長8%,美國增長比例為12%,歐洲6%,而中國,居然達到了30%。
21世紀的最近幾年,中國人對奢侈品的癡迷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專家估計,中國很快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
奢侈品行業,在歷次的經濟危機中都首當其沖,而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仿佛就如一片“浮云”,對全球奢侈品市場無傷大雅。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消費者為世界奢侈品托了底。于是,我們看到了LV和CHANEL逆勢漲價高達40%,卻依然被中國人瘋搶;我們聽到了法國媒體記者調侃的說道:經濟危機?哪兒有?
這一次,中國人成全了奢侈品。
但中國消費者在不斷成全世界奢侈品的同時,也對奢侈品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拉菲(Lafite)是世界最好的紅酒之一。在歐洲,那些20年份的高級紅酒只有在皇室聚會等其他場合才會被開啟,而每個品嘗者,都發自內心的去感受lafite那無與倫比的口感。同樣的酒,換成中國人,品嘗方式就徹底顛覆了。曾經有幾位中國業主去法國頂級酒堡品嘗美酒。一開始,幾個還附庸風雅,故作矜持,而酒勁一起,那股拼酒的勁兒也跟著出現了。在他們將要打開第11瓶時,酒莊的老板客氣地說:先生,對不起,建議您不要喝了。我這是珍藏了20年的酒,看到你們這樣喝,我心里很難過。
而如今的中國,lafite的處境更是尷尬。《賭神》中發哥一句“給我開一瓶82年Lafite”徹底捧紅了這個品牌,2009年,兩支82年的lafite以78000元人民幣被國人買走,超出了預期價格4倍,lafite的價格就這樣被中國人漸漸喝高了。而有法國紅酒專業人士來中國市調后表明,中國70%的lafite都是假貨。中國人知假買假,lafite只是他們炫耀身份的物品,而并不是來自法國瓊漿玉釀。
奢侈在國際上最被認可的解釋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而在兩千多年前,哲人亞里士多德說:“需求和欲求最大的差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奢侈和不奢侈最大的差別。需求是滿足人類生存的東西,而欲求是那些令人自我感覺高人一等的東西。”
這些欲求,讓中國人對奢侈品趨之若鶩,也正是這些欲求,使得奢侈品在中國受損。
舉國轟動的“郭美美事件”,毀壞了兩個品牌,一個是中國紅十字會,另一個則是法國最頂級的奢侈品牌Hermes。對常人而言,這是一個絕對的奢侈品,hermes birkin從5萬人民幣起價,最貴的款式高達千萬,即使你再有錢,也必須通過預定,在耐心等待數月后才能到手。而這個160多年的品牌,就在一夕之間被一個年僅20歲的女孩子貶損,成了“二奶”的代名詞。
比起hermes,世界第一奢侈品牌LV早在多年前就慘遭中國造假業的重創,山寨流行,連大城市保姆們都要買一個A貨的LV耀武揚威一下,無論是去五金建材城批貨,還是菜市場買菜,LV的身影無數不在。長此以往,LV在中國的品牌形象堪虞。
香奈兒女士曾說過:華麗的反面不是貧窮,而是庸俗。在2009年,有篇八卦新聞引發熱議,阿瑪尼發公關信給某超女,直述該歌手的品味和氣質與阿瑪尼的品牌氣質不符,并希望她不要在公共場合穿著阿瑪尼的服飾。雖然阿瑪尼在不久之后的采訪中予以否認,但是該八卦的內涵卻意味深長。
在中國,LV變成了“保姆包”,寶馬成了“壞人車”,品牌管理的問題凸現。
在美國,擁有chanel背包的往往都是結婚生子的富家太太們,而在中國的藝術院校里,不少女生都背起了chanel,郭美美更是挎上hermes,開起了瑪莎拉蒂。奢侈品消費低齡化的現象十分嚴重。在一個貧困縣局長屁股底下坐了一棟樓和數輛豪車的社會,一個女孩子手里挎包值一臺車或許不會讓人大驚小怪了。
庸俗化和低齡化現象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一是中國社會的有錢人“富而唯恐他人不知”。無論是暴發戶還是富二代,都極力在對外宣布“我有錢”這個事情。奢侈品,成為了他們炫耀性消費的最佳符號。
二是中國奢侈品使用者和消費者的分離。在歐美發達國家,奢侈品多為使用者自身購買,缺什么買什么,我所購買的是我熟知的品牌和符合我身份的產品,除去自身購買外,剩下的奢侈品消費都在情侶之間互相購買禮品產生。而由于我國的特殊現狀,奢侈品在中國很大部分都用于禮品贈送,直接送錢風險太大,于是奢侈品成了社交勾兌和商業潛規則的首選。
中國不幸成為世界上造假的重災區,幾乎所有商品都可以尋得仿品存在。
中國人并不是喜愛假貨,而是不拒絕假貨。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英雄莫問出處”的說法,這一觀念一直保留到現在。中國人在購買產品的時候并不喜愛深究該產品的品牌歷史和實際功用,而是一味盲目的跟風消費,這也造成了很多國外的二線品牌在中國以奢侈品的名義大行其道,中國市場上賣掉的“拉菲”比法國拉菲年產量的總和還要多。
在這樣的錯誤消費觀之下,車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成了地位的標識,包也不再是日常用品,而成了社會階層的炫耀工具。為了在自己身上增加“富貴”的氣息,人們寧可花2000元購買LV的高仿包,也不愿意花500買個其他品牌的正品。如此一來,假貨得以在中國土地上泛濫橫行。
很少有人還記得偉人的那句名言:奢侈浪費是最大的犯罪。如果說中國10個LV中有7個是假貨,那么剩下3個中,一定有一個是購買者窮盡幾個月工資省吃儉用才得來的。他們寧愿吃泡菜,擠公交,也要買到心中的“圣品”。只要帶有名牌的LOGO,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去擁有,如此心思,實為“奢癡”。
法國香榭麗舍大街的奢侈品牌旗艦店,每逢中國長假,門口必排長龍,這些不懼怕等待時間漫長的消費者90%都是中國人。這樣的行為讓老外百思不得其解。這些事件甚至被國外媒體當做笑料對待,而中國消費者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此為“奢恥”。
中國人的對奢侈品的瘋狂讓全世界驚嘆不已,而中國擁有奢侈品的消費者也日益低齡化。然而物以稀為貴,當中國大街上人手一個LV的時候,這些國際大牌的形象也迎來了危機。中國人成全了世界奢侈品,但很多奢侈品在中國的品牌價值卻在一天天貶值。(-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