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仍難被超越
【-要聞分析】近來,“中國加1”策略成為很多人議論的焦點。受到勞動力動力成本上升、工人短缺、通貨膨脹、貨幣升值和政策不斷變化等因素的聯合驅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將原先外包到到中國的產品轉移到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但一家總部位于香港、有著63年歷史的采購公司則認為,上述內容并不能反映全部的現實。
“說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制造業的核心 或換成柬埔寨等其他國家聽起來會很有意思,但實際上它們仍只是替補選擇。中國尚未開發的潛力仍是巨大的,”William E. Connor &Associates(下稱“Connor集團”)企業規劃及策略部執行董事賈斯汀 肯特(Justin Kent)表示。
Connor集團為超過60家客戶采購消費品,客戶包括全球各地的零售商、批發商、電子商務公司以及品牌公司。與許多同行不同的是,Connor是一家純粹建立在服務基礎上的公司,不進行商品貿易,也不在供應商或原材料提供商那里持有股份。
該公司由威廉 E. 康奈爾一世(William E. Connor Sr.)于二戰結束后在日本成立。他的兒子威廉 E.(奇普) 康奈爾二世(William E. Connor II)后接管公司,并于1985年將總部遷至香港。如今Connor集團在20個國家雇用著超過1,400名員工。盡管印度是他們增長最快的市場,但其所采購產品中有一半左右仍然在中國生產。
“中國的一個替代者是中國本身,”集團常務董事丹尼斯 西切提(Dennis Cicetti)說,“可能將不再是你現在采購所去的那些地方,但中國仍將是世界生產基地之一。”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中國最低工資水平已經上升到了南亞和東南亞一些地區的四倍,中國已不再是這一區域的低價位領導者。印度、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在紡織品、鞋類和許多耐用品出口市場所占的份額正不斷增加,但中國仍在每個類別中處于領先地位。
低附加值產品制造業往往屬于勞動力密集型,這種業務最有可能從中國已經確立的生產區內轉移到其他國家,盡管這么做意味著企業需要與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規模更小、較不熟練的勞動力供應等因素相抗衡。
迄今,只有中國能夠按照大型跨國公司要求的規模、時限以及質量標準生產出涵蓋各個種類的產品。“你會對比發現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和來料加工(CMT)成本與中國相當,但從質量上講,中國能生產出來的一等品往往比別國更多,”西切提說,“總而言之,(在中國)你可以得到更多優質的制成品。”
盡管全球經濟形勢仍具有不確定性,Connor集團有信心可以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該公司表示,2012年出貨預訂量大大高于前幾年。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正在逐步演變,這是因為人們越來越關注開銷,但同時他們對生產條件的意識也開始提高。他們希望零售商能夠確保整個供應鏈不違反人權、童工法以及安全標準。
肯特表示,“這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美國金融危機會沖擊美國消費者信心,影響到中國供應商所獲得的貸款利率,并在供應鏈中產生連鎖效應。但與此同時,這也使這些消費者和零售商更加密切關注價格,所以我們都是促成這些復雜宏觀事件的一分子。”(-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