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鞋服企業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突圍?
【-】與 鞋 服行業共同成長的這十年里,“突圍”二字不絕入耳!但往往把“突圍”掛在嘴邊、記在心里,鮮見行動。十余年的“突圍”行動中,有堅持、有成效的鳳毛麟角。
如何突圍?我想首先要明確企業被圍在了哪里。
一圍:不單純的思想成萬惡之源。
逐利是商家根本,但賺快錢思想迷惑了視線。市場經濟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是競爭,越來越少的是需求的爆發。品牌的成長需長時間的積累。但企業往往把目光鎖定在眼前的三兩年,圈錢圈地,無視風險與模式。這種思想的最大誤區在于總希望客戶多訂貨,多投入;希望高效低廉的人力成本;希望獲得大量供貨又可欠款的供應商等等,如此構成在搏弈中爭利,而非合作下共富的局面。思想不正,何談方向。基礎不牢,何談發展。
二圍:米(資金)少鍋大。
做品牌需要實力,要動真刀真槍需要白花花的真銀子!但更多的企業卻硬要扮演能為無米之炊的巧婦,資金基礎薄弱卻要放眼全國,這么大的市場全面鋪開談何容易?況且,在總公司沒有強大資金保證的時候,想謀求整合客戶資金共同發展,等于妄想。
三圍:產品與渠道之困。
跟風做,卻忽視產品的基礎性,盲目定位。看別人做中檔,自己就做中檔偏低,或者剛剛起步就以大眾化產品瞄向未知的高端市場。盲目進商場,盲目開專賣,導致的結果是有形象,少產品;有產品卻同質。在紛繁復雜的競爭面前,以高成本的店鋪打產品的低價戰,量難增,步難行。
四圍:曲解管理。
從制造向品牌升級,管理是重中之重。管理的本質是通過一定手段讓他人完成自己的目標或期望。就中小型企業現狀而言,大多數成長動力不足的問題出在前半句,即“一定手段”!換句話講,只做到了管而沒做到理——制度混亂,團隊松散,無視分工、無視組織層級與結構、無視標準化流程,沒有目標,沒有計劃。身為老板者,大事小事一把抓,下面的員工則唯老板一言而動,卻不得要領。上面累下面更累。品牌化的今天,總公司與經銷商是合作關系,經銷商對品牌的信心,不完全來自于硬實力,還來自于軟實力,即管理。靠罵、靠加班、靠拼的管理是對管理的曲解。現代化的管理是打造一個運行系統,有章有法。在系統的力理下,挖掘人的潛力,使企業與個人得到良性發展。
五圍:假文化,偽文化盛行。
企業管理好,要企業文化;產品要賣好,要品牌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基石,是進步的動力。但太多的企業把文化定義為口號,各種標語在企業隨處可見,但人卻視而不見。假文化、偽文化的盛行,反映的是企業的急功近利。包裝出來的文化只會培養出冒進的作風,并不能給企業在市場的競爭中帶來動力和底蘊。
知道了被圍在哪里,才能找準突破口,其次才是突圍。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小型鞋服企業而言,需要埋頭苦干,更需要適時抬頭看路。路在哪里,路就在問題上。企業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所在,劍鋒所指。
首先,老板們及決策層要有意志、有信心、有決心、有魄力。想法決定做法,做法決定活法!要有變革意識,才更容易找到突圍的突破口。
其次,注重企業基礎的建設。鞋服行業是民生產業,是個永遠不能消亡的產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手段花樣百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跟風營銷,過度迷信包裝,卻放松了對基礎的夯實,本末倒置。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產品不強勢。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歷程并不短,但始終發展緩慢,原因就在于基礎不牢,后續乏力。
再次,向管理要效益。改變管理是增加成本的錯誤想法,正確審視管理的意義。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管理政策,管出成績,理出方向,導出經驗。
這些是企業長久發展,規避風險的基礎,是企業長久發展的精、氣、神所在。在這個基礎上,企業才會有能力進行營銷的創新,才能有空間進行資本整合,才能有時間進行文化的積淀。
以上所談,是中小企業的通病,每一個問題也都不是新問題,可謂老生常談。之所以常談常在,主要原因在于企業自身自省不夠,另一原因則是呼吁得不夠。再次提及,謹希望業界朋友關注、自省、行動。(-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