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率定專業“生死”將把大學變為職業培訓所
根據教育部網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根據教育部網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教育部將就業率與大學專業的“生死”掛鉤的做法,其實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表示,堅決調整過多、過濫甚至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學科專業,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然而,這一做法并沒有有效改變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反而催生了高校就業率注水與造假,一些高校從生計出發——招生計劃意味著學校的學費收入和相關老師的飯碗——不但編造就業數據,還出現大學生“被就業”和“被要求就業”的亂象,雖然此次教育部同時要求大學“四不準”,以防止就業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和發布,采取的是學校自行統計、上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因此,可以預見,在進一步提高的就業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業困境的高校難免注水沖動。 就是高校真實統計數據,教育部也嚴格監督,將就業率與高校專業“生死”掛鉤的做法,也值得商榷。首先,這是采取初次就業率還是
教育部將就業率與大學專業的“生死”掛鉤的做法,其實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表示,堅決調整過多、過濫甚至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學科專業,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半年后、一年后就業率,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之后的就業率要高于初次就業率20到30個百分點,如果強調初次就業率,那么大學必然狠抓畢業生的學生就業情況,甚至不惜將畢業這一年變為就業年,不安排任何課程,讓學生去實習或找工作,大學教育將嚴重縮水。 其次,不同大學有不同的辦學定位,985高校、211高校這類院校,應該實施精英教育,以能力為導向培養學生,職業教育學校則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如果都用就業率評價大學辦學,無疑將把所有學校都變為職業培訓所。而且,隨著跨專業就業增多,就業率的高低其實很難與專業的好壞劃等號。 再次,大學的基礎學科、專業,不能僅因社會需求,而決定是否舉辦,反之,在社會需求不足、基礎學科不受學生歡迎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特殊政策,保障這些學科的發展。以就業率定專業“生死”,不但讓某些基礎學科岌岌可危,還將使學校在追逐社會熱門中迷失辦學方向。 那么,怎樣才能讓大學專業辦出特色呢?一方面,這需要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我國大學專業過多過濫,不是政府監控不夠,而是政府管得太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專業設置,都是要經教育部門備案和審批的,而只有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大學才能有屬于自己的辦學定位,也才能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開設相關的專業,形成本校的辦
然而,這一做法并沒有有效改變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反而催生了高校就業率注水與造假,一些高校從生計出發——招生計劃意味著學校的學費收入和相關老師的飯碗——不但編造就業數據,還出現大學生“被就業”和“被要求就業”的亂象,雖然此次教育部同時要求大學“四不準”,以防止就業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和發布,采取的是學校自行統計、上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因此,可以預見,在進一步提高的就業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業困境的高校難免注水沖動。
就是高校真實統計數據,教育部也嚴格監督,將就業率與高校專業“生死”掛鉤的做法,也值得商榷。首先,這是采取初次就業率還是半年后、一年后就業率,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之后的就業率要高于初次就業率20到30個百分點,如果強調初次就業率,那么大學必然狠抓畢業生的學生就業情況,甚至不惜將畢業這一年變為就業年,不安排任何課程,讓學生去實習或找工作,大學教育將嚴重縮水。
學特色。 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質量的專業評估和社會評估,像就業率統計,應該改由社會第三方調查、統計,以保證獨立性和公正性;在對學校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時,要注重過程性指標和學生的選擇性,這包括學校教師資源的利用率,學校圖書借閱率、試驗設備的使用率、大學選修課比重等等,這些才是保障辦學質量的基礎性指標。 在發達國家的大學,由于有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學生“以腳投票”讓大學不得不重視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服務,我國目前雖沒有這樣的制度,但可借鑒這些大學在教育教學中所關注的指標,而從長遠看,要增強我國高校的辦學活力和競爭力,必須逐漸探索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其次,不同大學有不同的辦學定位,985高校、211高校這類院校,應該實施精英教育,以能力為導向培養學生,職業教育學校則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如果都用就業率評價大學辦學,無疑將把所有學校都變為職業培訓所。而且,隨著跨專業就業增多,就業率的高低其實很難與專業的好壞劃等號。
學特色。 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質量的專業評估和社會評估,像就業率統計,應該改由社會第三方調查、統計,以保證獨立性和公正性;在對學校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時,要注重過程性指標和學生的選擇性,這包括學校教師資源的利用率,學校圖書借閱率、試驗設備的使用率、大學選修課比重等等,這些才是保障辦學質量的基礎性指標。 在發達國家的大學,由于有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學生“以腳投票”讓大學不得不重視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服務,我國目前雖沒有這樣的制度,但可借鑒這些大學在教育教學中所關注的指標,而從長遠看,要增強我國高校的辦學活力和競爭力,必須逐漸探索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再次,大學的基礎學科、專業,不能僅因社會需求,而決定是否舉辦,反之,在社會需求不足、基礎學科不受學生歡迎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特殊政策,保障這些學科的發展。以就業率定專業“生死”,不但讓某些基礎學科岌岌可危,還將使學校在追逐社會熱門中迷失辦學方向。
那么,怎樣才能讓大學專業辦出特色呢?一方面,這需要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我國大學專業過多過濫,不是政府監控不夠,而是政府管得太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專業設置,都是要經教育部門備案和審批的,而只有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大學才能有屬于自己的辦學定位,也才能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開設相關的專業,形成本校的辦學特色。
學特色。 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質量的專業評估和社會評估,像就業率統計,應該改由社會第三方調查、統計,以保證獨立性和公正性;在對學校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時,要注重過程性指標和學生的選擇性,這包括學校教師資源的利用率,學校圖書借閱率、試驗設備的使用率、大學選修課比重等等,這些才是保障辦學質量的基礎性指標。 在發達國家的大學,由于有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學生“以腳投票”讓大學不得不重視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服務,我國目前雖沒有這樣的制度,但可借鑒這些大學在教育教學中所關注的指標,而從長遠看,要增強我國高校的辦學活力和競爭力,必須逐漸探索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質量的專業評估和社會評估,像就業率統計,應該改由社會第三方調查、統計,以保證獨立性和公正性;在對學校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時,要注重過程性指標和學生的選擇性,這包括學校教師資源的利用率,學校圖書借閱率、試驗設備的使用率、大學選修課比重等等,這些才是保障辦學質量的基礎性指標。
根據教育部網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教育部將就業率與大學專業的“生死”掛鉤的做法,其實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表示,堅決調整過多、過濫甚至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學科專業,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然而,這一做法并沒有有效改變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反而催生了高校就業率注水與造假,一些高校從生計出發——招生計劃意味著學校的學費收入和相關老師的飯碗——不但編造就業數據,還出現大學生“被就業”和“被要求就業”的亂象,雖然此次教育部同時要求大學“四不準”,以防止就業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和發布,采取的是學校自行統計、上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因此,可以預見,在進一步提高的就業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業困境的高校難免注水沖動。 就是高校真實統計數據,教育部也嚴格監督,將就業率與高校專業“生死”掛鉤的做法,也值得商榷。首先,這是采取初次就業率還是
在發達國家的大學,由于有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學生“以腳投票”讓大學不得不重視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服務,我國目前雖沒有這樣的制度,但可借鑒這些大學在教育教學中所關注的指標,而從長遠看,要增強我國高校的辦學活力和競爭力,必須逐漸探索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這是比所有的行政管理都管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