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體育鞋服品牌李寧的重生
【-鞋世界導刊】2010年6月30日,知名體育 鞋 服用品企業李寧選擇在這天換標,重塑品牌。
2011年8月,李寧2011年上半年財報發布,截止2011年6月30日,營收同比下滑4.8%,利潤同比下滑45.6%,換標一周年的這份答卷著實有些意外,似乎李寧遭遇成長的天花板,令人不禁要問,李寧到底怎么了?
2010年,有媒體曾經這么盛贊李寧:“李寧作為國產品牌,已經打破了國際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壁壘,擁有了重排座次的實力。”時隔不久,2011年7月,國內兩家知名雜志重新把目光聚焦李寧,21世紀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是:《李寧進與退》,環球企業家的封面文章是《李寧驚夢》,紛至沓來的媒體們試圖追問、和解讀這家著名企業在過去發生了什么,將來會怎么辦。
重新回到2010年,這年李寧選擇了換標,組織架構調整,經銷商整合等一連串運營方向調整,為李寧的新一輪增長奠基鋪路。換標和“李寧90后”的終端廣告讓的品牌推廣策略飽受質疑;組織架構的調整則事后引發了李寧高管離職風波;經銷商整合頗讓為數不少的小型經銷商甚難理解,同時不少媒體、機構質疑李寧的聲音甚囂塵上,一會說李寧定位模糊忽略70、80后,一會又說產品漲價了失去三四線市場,眾說紛紛。在大家為李寧擔憂的同時,李寧人對自身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層的重新梳理,從所謂李寧內幕大起底的文章中就可以一窺端倪,這是李寧人的一種溝通和自省,李寧是時候Make the change了。
渠道發力。8000多家店,年銷售80多億,從坪效看,李寧的坪效在國內里首屈一指,但尚有不少提升空間。李寧有1700個單客戶單店加盟商,其中大多數空間形象無法達到標準店的陳列水平,銷售服務水平也不盡如人意,很難進行商品的及時歸并和降解,貨品周轉速度慢,另外,李寧約有40%的店鋪采用的上一代空間形象,同樣屬低坪效店鋪范圍,整合和幫助這些群體競爭力、銷售業績的提升是李寧渠道競爭力提升重要發力點。此外,從李寧三大區的銷售收入占比情況來看,發現其南區銷售占比遠低于北區,亦低于南區,而的三大區收入卻較為均衡,顯然李寧品牌在南區的渠道數量和市場占有率并不高,以南方的經濟水平和消費能力,配合李寧三大區事業部運營式的新組織架構,其在南區的提升空間很值得期待。另外,李寧的海外布局也不可忽略,2010年,李寧的鞋服在西班牙的銷售就超過600萬歐元,而通過電子商務巧妙的全面進軍美國市場亦將進入收獲期。
營銷的新機遇。曾經有媒體批評李寧,說李寧把中國奧委會領獎服的贊助機會留給安踏了,把體育頻道出境贊助的機會留給361度了,把NBA的籃球資源錯失給匹克了,這個空當的分神,讓李寧和閩系品牌的距離縮短不少。的確,從營銷策略看,李寧似乎有點步伐不夠穩當,將原有的營銷計劃過多地讓道于換標和品牌重塑。此外,李寧亦認識到,賽事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果扎堆營銷,勢必被淹沒,效果未見得能有理想的收效。李寧需要一個獨辟蹊徑的思路,從而得到錯峰成長的機會。在大型賽事資源上遜于晉江品牌的時候,李寧在田徑賽場上建立起一塊不小的自留地。這塊被國內其它對手所忽略自留地,或將成為李寧營銷資源的一大富礦。短跑名將鮑威爾、田徑女皇伊辛巴耶娃、“標槍小貝”托希爾德森、津巴布韋短跑選手恩格尼、埃利特里亞國家田徑隊都是李寧公司旗下資源,明年,也就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是他們全線爆發的機會。
先卸包袱再遠行。2011年上半年,多家體育用品品牌的中期財務報告發布,釋放出一個信號:業績增長明顯放緩,訂單數量基本沒有增長,計劃新開店數量沒有調低,同時存貨增加,這意味著同店的銷售數量在下滑,業績的增長是依靠通脹和價格的增長,而終端的價格戰卻愈演愈烈,體育業整體進入休整期。2011年,李寧公司宣布回購價值3億元人民幣的庫存,同時宣布全年將開設240家工廠。數據顯示,2011年6月底,李寧已經建立191家工廠店,占總銷售的比例達10%,而李寧計劃年底工廠店數量達到240家,銷售比例占到總銷售量的15%。據透露,李寧工廠店店均流水為40萬元/月,如此算來240家門店的庫存消化能力強勁,一年可達到11億之多。同樣這個時候,對手們的工廠店建設才剛剛開始,還需要拿大把的正價店消化庫存,影響品牌的美譽度不說,甚至有些品牌的直營旗艦店直接淪為加盟商的進貨場地。2012年Q1的李寧品牌訂貨會剛剛結束不久,數據顯示李寧牌訂單數量錄得低單位數增長,這僅僅是2012年的開始。
李寧這艘大船正一步步脫離淺灘,開始新的遠航。(-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