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格率”透視中國鞋業商業生態
【-鞋世界導刊】“達芬奇”事件之后,大眾消費心理發生一定程度的逆轉幾乎是無庸質疑的。在我們對“假洋品牌”口誅筆伐,以及對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的痛心疾首之外,我們是不是更要反思一下我們所處的商業環境是不是出了問題?
例如根據新華社今年4月份的報道,我國連續幾年出口食品合格率都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卻只有90%左右的合格率(我認為90%也太過樂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固然是國內職能部門監管的缺位;另一方面,國內的企業,對“全球化”這個概念似乎沒有太多的了解,沒有把內銷市場看成全球市場的一部分,才會出現兩種標準,甚至不惜損害“中國制造”的整體聲譽。
拿來說,一方面,我們有能力為“ADIDAS”“NIKE”等國際大牌代工,另一方面,“中國制造”在大家的印象中,幾乎等同于廉價的大路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那么多的愿意注冊洋里洋氣的名稱,去到國外套上一件“洋馬甲”,甚至不惜重金收購國外的品牌。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制造”的商業生態缺乏支撐“高端品牌”的充足說服力,而“洋品牌”就意味著讓本土品牌又愛又恨的品牌溢價能力和高附加值。
毫無疑問,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消費者對必然會有更多的了解與重新認知,而“達芬奇”事件只是充當了導火索的角色,讓國人消費觀念改變的進程加快了那么一點點。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對于處身變革中的來說,我還是堅持這樣的觀點:“中國制造”要給大家全新的形象,企業首先就要有“全球化”視野,只有“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才能獲得更大程度的認同。其次,任何企業要了解,品牌的打造固然需要營銷廣告層面上的創意,但精益求精的心態,追求每個細節的完美,這才是基礎。
此外,我們更迫切地呼吁相關行業標準及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制度的盡快完善,還給大家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