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錢殤,懸念還將持續多久
【-鞋世界導刊】溫州,這個國內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城市,因為不斷傳出企業老板“跑路”和“跳樓”,而一時間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關于其背后的諸多金融現狀也漸漸地被推到我們眼前。
魂斷“續貸”
近些年來,因為房地產的暴利吸引,再加上制造業的利潤不斷被削薄,包括在內的很多開始不務正業——放棄實業,進行房地產投資,或者專門從事放貸,賺取息差。 今年7月,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的監測報告顯示:溫州約20%的民間借貸資金最終流向房地產市場。據保守估計,溫州直接或間接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信貸資金至少占了貸款總量的1/3,而且50%以上的貸款以房地產作為抵押保全品。
房地產的超高利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炒房團的行列,錢不夠,就向銀行貸款,或者民間借貸。但隨著中央對房地產市場不斷加大的調控措施,房地產市場的熱鬧程度開始呈現下滑趨勢。資金回籠受阻,銀行貸款到期,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向民間集資的地下錢莊短期借貸(一般月息在3分到6分之間,甚至還有更高,例如借款100萬,一年之后,連本帶利還款在136萬到172萬之間),先填補上銀行的窟窿,然后再利用銀行的續貸,再去還短期的民間高息貸款。“還后續貸”在溫州是種很常見的資金騰挪方式。
但隨著人民銀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信貸緊縮等措施的發布,在今年7月份后,各商業銀行也為了防止中小企業倒閉潮和民間借貸風險,已經開始抽資、不續貸或者提高利率,所謂“還后續貸”已不可能。
中小企業的兩難處境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一方面銀行貸款難,不得不支付超高利息向民間借貸。巨大的民間借貸市場和暴利,讓溫州89%的家庭或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其中。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不向民間貸款的話,是等死,而向民間貸款的話,雖然能茍延殘喘等待轉機,但資金鏈的斷裂也是遲早的事。因為你的贏利規模遠遠趕不上所需償還的高額利息。
其實,我們退回一步想,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即使他們能得到銀行的貸款,那么我們不妨來看看,企業實際的貸款利息已經達到了15%-20%,而對于一般的企業來說,其利潤率還不及10%,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老板對實業失去信心的根本原因。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認為:要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不能光靠銀行,中小企業規模不等、業態不同、發展階段不等,全靠銀行解決融資問題并不合理。
國際上看銀行貸款僅占社會投資總額的30%左右,而中國企業的融資途徑太少,全擠到銀行門口去,銀行有限的資金無法滿足社會投資的需求,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私募股權基金、股權融資等其他融資渠道。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增加居民收入,為小企業減稅是當前最直接有效的政策。”李子彬說,政府應對小型、微型企業和成長型高科技企業實行差異化稅收政策優惠。優惠形式也要多樣化,比如直接減免、降低稅率、加速折舊、設備投資抵免、放寬費用列支等多種優惠形式。
全民“炒錢”
隨著國家控制通脹流動性不斷收緊,一部分企業由于贏利能力下降,又拿不到銀行貸款,所以只能向民間借貸;而另一部分企業卻利用銀行的信貸資金,直接進行民間放貸,以求快速高額的利潤來彌補企業的贏利不足。這些都造成了民間借貸的空前活躍,溫州進入了瘋狂的全民“炒錢”時代。
民間借貸的利息不斷被推高,月息5分的還是常態,甚至有月息1角5的,一年下來,利息卻要比本錢還高出80%。如此高的利息,制造型企業是萬萬支撐不起的,唯一的資金出路只有高回報高風險的房地產業和賭博業。而這些又加快了企業資金鏈的斷裂,跑路成了唯一的選擇。
民間借貸的錢從哪里來的?
溫州民間資本本身就非常活躍,據相關權威部門的估算,溫州民間資本達6000億以上,而民間借貸的規模在民間資本總量的1/6左右,且相當于溫州全市銀行貸款的五分之一。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民營企業和普通家庭的閑置資金。這些錢當中,用于一般生產經營的僅占35%,用于房地產的占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上的資金規模高達40%(440億元)。
在銀行信貸資金收緊的大情勢下,這些逆勢活躍的資金來自哪里?
溫州市金融辦估計,“當地的民間放貸資金中,來自本地企業的資金占30%,當地居民閑置資金占20%,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資金占20%,其中部分資金可能是通過銀行個人貸款的渠道間接流入了民間借貸市場。”但很多金融界人士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資金池支持,民間高利貸市場未必能掀起巨浪。
例如商業銀行名目繁多的各種理財產品和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產品成為變相的高利貸產品,國有控股企業利用信貸優勢普遍當起了資金掮客。
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多來,銀行表外資產暴漲,僅理財產品一項,今年上半年規模即已達8.5萬億元。在收益率上,銀行理財產品回報率動輒5%—8%,而信托產品年利率更是上漲了50%,突破20%。如此高息攬來的資金惟有進軍民間借貸市場,方能覆蓋其財務成本。另外,包括鐵道部在內的部分大型國企,旗下普遍設立財務公司,對銀行債務“統借統還”,銀行對信貸資金流向的詳盡監管因此形同虛設。在今年民間借貸利率飆升的背景下,部分國企資金以種種方式,或明或暗地涌入民間借貸資金池。
在如此瘋狂的“炒錢”熱潮中,個人、制造型企業、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信貸公司、典當行、寄售行業以及各種投資公司、房地產公司、銀行等構成了整個民間借貸盤根錯節的利益鏈。并且每個利益鏈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各利益鏈之間又構成了某種利益交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使整根利益鏈分崩離析,進而使整個民間借貸局面逐漸瓦解。
可怕的不是民間借貸,而是斷鏈后的恐慌
“其實,民間借貸在各國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正規金融系統拾遺補缺。但是如果短時間內過于活躍,那就很可能預示著金融動蕩為期不遠。”
數量型貨幣的急劇調整,令銀行的借貸業務大規模萎縮,并向大企業傾斜,中小企業受害頗大。另外,“基準利率未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做出適當的調整,導致資金的價格信號失效,民間利率與政策利率脫節。體系外融資活動劇增,說到底是銀行中介功能弱化的結果。當然,房地產市場的炒作和不規范,帶來了需求方的問題。而民間借貸的灰色性質,又導致了監管上的盲點。”一部分分析人士認為,“溫州等地出現的高利貸亂局,是貨幣困局下的畸胎,市場扭曲下的金融亂象”。
不斷抬高利率的民間借貸,危險系數也在不斷地升高,整個利益鏈變得越來越脆弱,不斷傳出的企業老板“跑路”消息,對整個民間借貸的崩盤起到了無法估量的催化作用。銀行的壓貸、供貨商的催款等讓企業的資金鏈繃得越來越緊,人心的恐慌必然會發生群體擠兌的局面,這使得本來就搖搖晃晃的民間借貸崩盤加速,也再一次掀起企業倒閉潮。
制度層面上的改革措施
隨著10月4日,溫總理南下與地方政府緊急磋商解決方案,雖然危機暫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止,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從金融制度上進行相關的改革舉措。
很多專家也認為,應該放松金融管制,給予民間資本合理合法的出口,并逐步消除利率雙軌,并且呼吁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允許符合條件的私人辦理銀行業務。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消弭二元分割的落腳點應該將其置于推動金融改革、優化全社會融資結構和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大視野中加以通盤考慮,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才是促進中國經濟金融轉型的根本之道。
經濟學家馬光遠先生也認為,是該放開中國金融壟斷的時候了,是該讓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時候了,也是該讓民間借貸合法化的時候了。目前中國銀行業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應該降低金融業的現狀,我們也有承擔這種風險的能力。現在,中國的很多銀行還可以靠政策扶持的存貸差吃飯,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動,銀行的盈利空間肯定大大降低。到時候,再開放金融業,恐怕不會再有這么好的時機選擇。(-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本文參考《財經》、《環球企業家》、《經濟觀察報》、《新京報》等相關報道內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 上一篇:自有品牌成電子商務企業“新寵”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