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康鞋業高賣低買 王氏家族的吸血場
【-鞋企股市】自詡為國內第一股的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康鞋業”)前不久成功“闖關”滬市主板,計劃募資超過10億。
奧康鞋業光鮮的包裝難以掩蓋其背后的藏污納垢。我們研究后發現,自始至終,奧康鞋業只不過是實際控制人王振滔家族手中的一顆棋子,扮演的是“吸血場”的角色。而上市前夕保薦人國信證券的關聯方紅嶺創等機構突擊入股,則讓奧康鞋業成為了不折不扣的造富機器,投資者極有可能淪為王氏家族和“國信系”的玩物。
大股東“打白條” 出資時限一拖再拖
與多數上市公司上市前一兩年才股份制不同的是,奧康鞋業2001年成立之初便選擇了股份制,注冊資本為7000萬元,發起人是溫州商人王振滔、其弟王進權、其舅繆彥樞、其妹夫潘長忠及王振滔控制之下的。
而與多數上市公司更不同的是,作為原始控股股東的奧康集團是以“空頭支票”的形式進行出資,并且一拖就是近四年,將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演繹到了極致。
奧康集團原本計劃將旗下位于千石工業園區的生產廠房和設備作為對奧康鞋業的實物出資,該兩項資產合計估價4578.98萬元,而奧康集團僅需出資3500萬元,多出的1078.98萬元將作為奧康鞋業對奧康集團的負債處理。但是,奧康集團既沒有及時與奧康鞋業辦理廠房所有權的過戶手續,還以部分系免稅進口為由也未將相關資產過戶給奧康鞋業。最終,奧康集團實際僅出資503.76萬元(制鞋設備中的國產設備)。
直到兩年后的2003年11月,奧康集團才正式將生產廠房移交給奧康鞋業,加上2001年投入的503.76萬元,奧康集團對奧康鞋業的實際出資為3388.42萬元,還差111.58萬元。可就是這區區的111.58萬,奧康集團依然故伎重演,硬生生的拖了一年半,2005年4月才將余款繳齊。奧康鞋業成立10年,奧康集團卻花了5年的時間才履行完出資手續,不可謂不漫長。
這里還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奧康集團在奧康鞋業成立兩年之后才將生產廠房移交給奧康鞋業,該項資產作價2884.66萬元,與2001年的評估價相同。也就是說,生產廠房兩年之內產生的折舊等費用,奧康集團并未考慮。但是,接下來奧康集團在2005年將同樣這批資產與奧康鞋業進行的資產置換交易中卻是另一套邏輯。
高賣低買 王氏家族抽血記
嚴格來講,奧康鞋業的發展歷程只有6年,此前的2001-2005年可以抹去,因為在這四年間,王振滔家族將奧康鞋業晾在一邊了。當王氏家族覺得奧康鞋業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奧康鞋業便無需重點經營。
奧康鞋業的招股資料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公司2001 年成立后,由于受到非典及皮鞋市場疲軟等因素影響,公司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公司在千石工業園的經營性資產由奧康集團使用。”千石工業園的經營性資產包括生產廠房、制鞋設備等,這些資產原本是奧康集團以打白條的形式對奧康鞋業的實物出資,但奧康集團并沒有閑置這些資產,而是堂而皇之的免費享用。
與此同時,奧康集團從2002年開始,在同處溫州永嘉縣甌北鎮的東甌工業園投資新建皮鞋生產基地,于2004年底正式投產。對于該基地,招股資料不吝溢美之詞,表示該基地定位高端,是國內最先進的鞋業制造基地之一,主要為歐洲及北美等地的知名皮鞋品牌做貼牌加工業務。
疑問隨即產生了,2001-2004年,奧康鞋業在干什么?在此期間,奧康集團一刻不閑,奧康鞋業卻處于“無產”階段,既沒有用來進行實質經營的固定資產(2003年才獲得經營性資產),也沒有長期的發展規劃。王氏家族對奧康鞋業視而不見,卻另起爐灶,經營與奧康鞋業初期計劃相同的業務。我們無從得知背后王氏家族的全部意圖,卻不難窺得一絲端倪。
2005年初,王氏家族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游戲,撮合奧康鞋業與奧康集團簽訂資產置換協議。核心內容是奧康鞋業將位于千石工業園區價值3046.35萬元的固定資產與上述奧康集團新建的東甌工業園區價值6294.81萬元的固定資產進行置換,其中,奧康鞋業須以3248.48萬元的現金補足資產置換產生的差價。
隨著資產置換的展開,各種貓膩逐漸浮出水面,露出原形。
首先,奧康鞋業2004年以前一直未有實質性經營,除了原始的賬面資產之外,奧康鞋業一無所有。此次資產置換要求奧康鞋業拿出3248.48萬元的現金,等于是強行讓奧康鞋業對奧康集團負債,王氏家族便可源源不斷的從奧康鞋業獲取現金流。
其次,奧康集團本來可以在2001-2004年間重點發展奧康鞋業,但卻另投生產基地,待其增值后再與奧康鞋業進行置換,整個過程相當于是奧康鞋業在溢價收購資產。
再者,在此次資產置換的作價中,對于奧康鞋業置出資產并沒有進行重新評估,只是以幾年前的賬面價值作為定價。與奧康集團置入時不同,對奧康鞋業置出的房屋建筑物計提了折舊。也就是說,奧康鞋業同一批資產,置入與轉出完全是兩套評估標準。
最后,在資產置換中,一個關鍵的要素是沒有被提到的,即土地。奧康鞋業在8年多的時間里接受的資產,一直都只是獲得了奧康集團的設備及建筑物,而沒有獲得這些建筑物上的土地使用權。對于土地的處理,奧康集團發揚了一貫的“吸血作風”。2009年12月24日,奧康鞋業以2.08億元收購了奧康集團位于千石工業園及東甌工業園的土地使用權及千石工業園的房產。其中,兩個園區的土地使用權賬面價值僅為1634.69萬元,評估價卻高達17107.69萬元,增值率達940.81%。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奧康集團從奧康鞋業身上撈了好幾筆,但奧康集團的盈利能力卻仍讓人大跌眼鏡,今年上半年竟然虧損711.45萬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準備上市的奧康鞋業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則高達2.16億元,左手是大面積虧損的企業,右手是相對優質的上市公司,王氏家族未來是否又會延續風格,將資本騰挪的游戲玩到底?
突擊入股 國信系潛伏
2009年12月,奧康集團從奧康鞋業的股東席位中撤出,王氏家族接安排成立于2009年10月的奧康投資(王振滔持股90%)整體接盤。2010年6月,紅嶺創投、長霆創投兩個“外人”闖進奧康鞋業股東席位,分別出資1億元、5000萬元獲得3.33%、1.67%的股份。通過隨后的轉增股本、分紅,兩家創投的每股成本降至9.38元。業內人士預計,奧康鞋業發行動態市盈率不會低于20倍,參照上半年每股收益0.67元,奧康鞋業的發行價有望達到27元左右。屆時,紅嶺創投、長霆創投將分別獲利1.88億元、9400萬元。兩家機構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收益率將高達187.85%。這樣的收益絕對是可觀的,因為紅嶺創投與長霆創投今年上半年分別虧損483.53萬元、0.14萬元。
奧康鞋業本來是一家100%控股的家族企業,那么紅嶺創投等機構是如何染指的呢?深入探究發現,紅嶺創投與奧康鞋業的保薦人國信證券存在關聯關系,因此,某種程度上,紅嶺創投算是奧康鞋業的“自己人”。仔細查看紅嶺創投的情況,十足一個“深圳富豪俱樂部”,其核心股東都是與國信證券股東華潤深國投等有著重大關聯關系的“內部人”。對于紅嶺創投的詳細情況,我們將做更深入的后續報道。(-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