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精益管理成突破口
【-要聞分析】昨日,日本神戶大學經營學博士、臺灣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教授劉仁杰做客“全球通·晉江大講堂”,就中國企業制造戰略與背景,制造業的生存競爭等現狀,以“精益戰略與企業升級轉型”為主題展開演講。談及我國企業制造戰略面臨典范變革,劉仁杰分析稱要借用日本與我國臺灣地區先進企業精益經驗,解析傳統制造企業面臨的挑戰與變革之道,并且提出“精益管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戰略”等理念。
升級轉型是最大挑戰
講座一開始,劉仁杰就分析了我國企業制造的戰略與背景。
“1995-2005年間實質人工成本沒有增長,此舉對全球消費市場作出重要貢獻。”劉仁杰說道,此后我國的制造業形成了國際分工趨勢下的出口導向———世界工廠,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為止,我國制造業已經形成了高投資、高凈出口、低消費的“兩高一低”國民收支結構,直到2009年秋起,面臨史無前例的典范變革。
劉仁杰認為,接著就是制造業所面臨的重重問題,如基本工資大幅上揚,人力成本提高;招工日漸困難,育才留才日益重要等。“傳統制造產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環境劇烈變遷,如何進行升級轉型,已經成為企業經營者最大的挑戰。”劉仁杰表示。
從精益管理尋找突破口
“晉江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都曾是出口型代工企業,如今,如何轉型或升級成為這些企業面臨的挑戰。”劉仁杰認為,晉江制造業尤其是鞋服等行業,可借用日本或中國臺灣地區的先進企業精益經驗,為自己尋找一個典范,尋找一個突破口。
“截至2009年,國際前十大品牌85%的產品由臺商鞋廠代工,精益變革堪稱關鍵。”劉仁杰表示。
企業應活用當前典范變革契機,提升基本功與組織能力,劉仁杰表示,一流企業應堅持不因人員精簡導致企業失去活力、不造成組織人才空洞化的惡性循環。
此外,劉仁杰提出了精益系統的兩項堅持。
首先是“堅持不制造不良品”,突顯及解決質量問題(TQM)與設備問題(TPM)是典型的組織問題,持續收集異常的次數與損失,激勵組織成員,積極提升解決問題的組織能力。
另外一個就是“堅持為后制程制造(JIT, 店面管理)”?s短LT、致力于換模改善,真正做到按照后制程需要的時間與數量制造。“先從廠內開始,逐步提升解決跨部門與協力廠問題的組織能力。”劉仁杰表示,最好還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制度,強化質量能力和設備管理能力。(-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