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鞋企西移北上充實勞動資源
【中國鞋網-國內動態】因胡辣湯(一種食品)享譽大陸的河南周口西華縣,3年前突然冒出了一座臺灣制鞋廠。這讓當地人頗感意外,臺灣人怎么跑到這里辦工廠了呢?
更讓當地人想不到的是,這家臺灣的鞋子全部出口歐美。西華有什么“寶貝”?
“農民在自己家里就可以生產,我們這種生產模式很成功。”(臺灣)凱鴻公司副總經理郭淑君說,鞋廠在當地6個鄉鎮建設了7個加工網點,經過培訓后,農民不出村就可以到加工鞋子的網點工作。
郭淑君告訴中新社記者,之所以到這里建廠,一是西華縣對臺企的優惠政策,二是這里有豐富的勞動力,根本不用擔心“用工荒”的問題。她說,下一步,公司還將增加4個加工網點,形成集散地。
該公司由臺灣富聯國際投資1.1億元人民幣于2008年興建,是集鞋類生產、研發、檢驗于一體的對外加工貿易企業,今年預計生產400萬雙時裝女鞋,實現外貿出口1290萬美元。
在郭淑君的印象中,大陸南方的“用工荒”始于2006年,一大批沿海企業包括臺企受到沖擊,而后勞動力成本上升,工廠甚至在春節期間招不到工人,直接影響到工廠的生產計劃。此外,受土地、水電等因素制約,企業想要擴大規模變得異常困難。
“我們是‘追’著農民工到這里的,他們很多人返鄉就業。”郭淑君說,公司現有員工2000多人,九成以上是西華當地居民,這中間又有八成以上是農民工。我們二期計劃再招2000多人,“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勞動力的問題在這里不用擔心。”
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在廣東東莞時每月給工人的工資是2000元至3000元不等,在這里每個工人的工資平均不到2000元。郭淑君表示,即便工人培訓是一個很大問題,很多農民工技能方面是一張“白紙”,但“算起賬來,還是這邊劃算。”
對此,位于河南扶溝縣的(臺灣)寶昌鞋業公司也表示,勞動資源充足是決定在此建廠的關鍵因素之一。負責人路慧說,鞋廠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從東南沿海往中西部轉移是必然的趨勢,“相信會有更多的臺企‘西移北上’。”
來自河南西華縣城的理俊麗說,自己曾經在廣東東莞一帶務工3年多,雖說工資水平比較高,但“消費水平也高,在外面上個廁所就要1塊錢。”
“我的很多姐妹伙伴,都從南方回來了。”理俊麗表示,現在“家門口”打工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重要的是下了班就可以回家,經常可以和父母在一起。
作為大陸勞務輸出第一大省,河南農民工出現返鄉打工的趨勢。該省去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達2361萬人,務工者中在省內人數為1142萬人,占48.33%。分析人士認為,這也促使更多臺資企業向大陸中西部轉移。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