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鞋企吸收農村低廉勞動力謀發展
【中國鞋網】這個時節,他們應該在莊稼地里收獲玉米,但現在,瘦小的農婦賈紅菊正站在廠房里,操作著比拖拉機還要龐大的機器。她的工作是生產一雙最基礎的程序,將原始的鞋料進行裁斷。
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然后騎電動車20多分鐘回到家中。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賈紅菊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就像城里人“上班”一樣,“孩子們每天都會說,媽媽你下班了。”
這家工廠是位于河南省扶溝縣的寶昌鞋業公司,是臺灣寶成國際集團旗下的代工企業。對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的當地人來說,的到來,“打亂了”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這家工廠共雇傭了當地近3000名農民工。
“剛開始很多人就問我,你們是不是生產世界名牌的。”賈紅菊說,起初還有點“自豪”感,但慢慢發現“工作就像種地一樣,需要不斷重復”。
賈紅菊的工資要靠計件完成,必須多干活、多工作才能拿到更多的薪水。目前,她平均每月能拿到1500元人民幣左右,這相當于兩畝小麥的收成。“我們是穿不起,將來可能會給孩子們買一雙。”腳下穿著手工布鞋的賈紅菊說。
較之前,曾經在廣東東莞、深圳打工7年多的翟建壘“滿意度更高”。他說,家鄉消費水平低,吃的習慣,家庭還可以照顧,“什么事情,都得有個取舍,在外面漂泊那么多年,我是受夠了”。
翟建壘負責最后一道工序的檢驗,隨后有工人就會將鞋子裝在精美的盒子里,并貼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翟建壘說,在南方打工大家普遍覺得消費水平高,每年回家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返鄉就業是很現實的選擇。”
實際上,除了阿迪達斯,這里還負責Nike、Reebok等品牌的多種款型的代工,年產超過400萬雙。在周邊縣市,還要數家這樣的企業。通過青島港口,這些由中國農民工制造的世界品牌,銷往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
(臺灣)寶昌鞋業公司負責人路慧說,制鞋企業目前仍然是勞動密集型工作,二期工程上馬后還需要更多工人。當初主要是出于生產成本的壓力,公司開始尋找新的產業轉移地點,而這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工人的工資相對沿海較低。此外,作為臺資企業,工廠還享受諸多優惠政策。
但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路慧曾一度抱怨“工人們不守時,農民工沒有上下班的觀念。”此外,他們中超過九成者不懂得技術,需要1至3個月的培訓。
“每個人只負責一道工序,他們全都按要求完成了工作。”路慧說,企業通過了TUV國際認證,并能按時完成訂單計劃,客戶對產品非常滿意,“沒有農民工,這些是辦不到的。”她認為,這里有望成為更多世界品牌的生產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