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哪些因素左右“90后”大學生求職意愿?
2011-09-30 14:54:00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進入2012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季,“90后”本科畢業生逐漸成為求職的主力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90后”,求職觀有哪些不一樣?他們向往的理想工作是什么?“90后”求職者身上有哪些學兄學姐們不具備的優點?又有哪些影響求職擇業的缺點?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如何順勢而為,為“90后”畢業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本期內容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哪些因素左右“90后”大學生求職意愿
——以北京市高校本科畢業生調研為例
即將進入2012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季,這屆本科畢業生中,很多是1990年后生人。對這些“90后”畢業生而言,他們求職意向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就業指導服務?
日前,筆者以北京26所高校本科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以訪談調研、調查問卷、情景模擬等形式,調查其求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了影響強度的排序分析。
本次調研總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714份,其中男生占61.7%、女生占38.3%,年齡在21—22歲的人數占到總樣本的67.1%,專業主要涵蓋人文社會科學類、理學類、工學類,另外還有8.1%的調查對象歸屬于農學、醫學等其他專業類型。
影響大學生求職意愿因素主要有四大類
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員,大學生的求職意愿必然受到自身內外部、主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個體所作出選擇也必然是個人成長經歷、社會資本、主客觀價值定位、外部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調研來看,影響和制約著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意愿主要有4類因素,即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類因素、社會關系與教育背景類因素、家庭與情感類因素、生活環境類因素。
大學生求職偏好形成的基礎首先來源于其對工作崗位本身的認識。一般來講,這種認識來源的渠道有兩種:社會的主流評價和個人有限的感知接觸,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對于一項工作的偏好和判斷。
訪談材料顯示,大多數人有限的社會經歷成為他們全面了解各種工作類型具體情況的障礙。在此情形下,他們需要從一些性質,或者講“信號”來判斷某項工作崗位優劣。一是工作單位性質和社會知名度,調研顯示:希望進入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的意愿會遠遠強于進入中小民營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二是工作收入水平和增長潛力,一般來講知名度較大的工作單位往往能夠提供更高的收入水平。
訪談發現,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個人興趣愛好和價值判斷,看好一些工作的職業發展前景,愿意暫時降低對前兩項因素的要求。基于此,工作單位性質及其社會影響力、知名度,工作收入水平及其增長潛力,職業發展前景可以歸為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類因素。
大學生求職還必然受到社會關系和教育背景的約束。個人的社會關系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族社會資本和人脈交際網絡,比如父輩的親友、故交等;二是個人求學期間所結交的社會交際網絡,以及實踐實習經歷和旁人的影響。從教育背景這一影響因素來看,就讀高校的層次和專業對求職意愿也存在制約效應。在勞動力市場中,高校辦學層次往往成為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依據,而專業往往又影響著大學生求職的方向和地域。所以,人脈關系和社會交際網絡,本科期間的社團、實踐、實習經歷、經驗,學校、老師、同學的建議和影響以及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這些可歸為社會關系與教育背景類因素。
家庭與情感類因素對于求職意愿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調研訪談資料顯示,很多大學生都會考慮到工作以后,家庭團聚與照顧父母的問題。在現代家庭,很多人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期待很高。選擇一份既能實現個人價值,又能兼顧到家庭情感的維系和父母照料的工作成為一些人的努力目標。當然,對于一部分人而言,戀人能否和自己在一個城市生活、工作也成為求職制約因素之一。
此外,在現代社會,對于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追求已經成為大學生工作選擇的重要考慮因素。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多維度的,除了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環境舒適度也很重要,比如天氣、城市環境等。在訪談中,一位北方籍貫的學生就表示過南方的城市不適合自己,因為那里“太潮濕了”。在很多年輕人的眼中,生活品質和生活模式也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除了可以享受到優越的教育機會、充分而發達的信息資源,豐富的職業發展機會也可以更好地實現個人理想。當然,生活品質和生活成本也有直接的關系,比如城市物價水平、房價水平等。值得說明的是,對于在北京工作的人來說,戶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人的生活成本。(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
哪些因素左右“90后”大學生求職意愿
——以北京市高校本科畢業生調研為例
即將進入2012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季,這屆本科畢業生中,很多是1990年后生人。對這些“90后”畢業生而言,他們求職意向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就業指導服務?
日前,筆者以北京26所高校本科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以訪談調研、調查問卷、情景模擬等形式,調查其求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了影響強度的排序分析。
本次調研總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714份,其中男生占61.7%、女生占38.3%,年齡在21—22歲的人數占到總樣本的67.1%,專業主要涵蓋人文社會科學類、理學類、工學類,另外還有8.1%的調查對象歸屬于農學、醫學等其他專業類型。
影響大學生求職意愿因素主要有四大類
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員,大學生的求職意愿必然受到自身內外部、主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個體所作出選擇也必然是個人成長經歷、社會資本、主客觀價值定位、外部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調研來看,影響和制約著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意愿主要有4類因素,即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類因素、社會關系與教育背景類因素、家庭與情感類因素、生活環境類因素。
大學生求職偏好形成的基礎首先來源于其對工作崗位本身的認識。一般來講,這種認識來源的渠道有兩種:社會的主流評價和個人有限的感知接觸,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對于一項工作的偏好和判斷。
訪談材料顯示,大多數人有限的社會經歷成為他們全面了解各種工作類型具體情況的障礙。在此情形下,他們需要從一些性質,或者講“信號”來判斷某項工作崗位優劣。一是工作單位性質和社會知名度,調研顯示:希望進入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的意愿會遠遠強于進入中小民營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二是工作收入水平和增長潛力,一般來講知名度較大的工作單位往往能夠提供更高的收入水平。
訪談發現,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個人興趣愛好和價值判斷,看好一些工作的職業發展前景,愿意暫時降低對前兩項因素的要求。基于此,工作單位性質及其社會影響力、知名度,工作收入水平及其增長潛力,職業發展前景可以歸為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類因素。
大學生求職還必然受到社會關系和教育背景的約束。個人的社會關系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族社會資本和人脈交際網絡,比如父輩的親友、故交等;二是個人求學期間所結交的社會交際網絡,以及實踐實習經歷和旁人的影響。從教育背景這一影響因素來看,就讀高校的層次和專業對求職意愿也存在制約效應。在勞動力市場中,高校辦學層次往往成為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依據,而專業往往又影響著大學生求職的方向和地域。所以,人脈關系和社會交際網絡,本科期間的社團、實踐、實習經歷、經驗,學校、老師、同學的建議和影響以及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這些可歸為社會關系與教育背景類因素。
家庭與情感類因素對于求職意愿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調研訪談資料顯示,很多大學生都會考慮到工作以后,家庭團聚與照顧父母的問題。在現代家庭,很多人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期待很高。選擇一份既能實現個人價值,又能兼顧到家庭情感的維系和父母照料的工作成為一些人的努力目標。當然,對于一部分人而言,戀人能否和自己在一個城市生活、工作也成為求職制約因素之一。
此外,在現代社會,對于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追求已經成為大學生工作選擇的重要考慮因素。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多維度的,除了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環境舒適度也很重要,比如天氣、城市環境等。在訪談中,一位北方籍貫的學生就表示過南方的城市不適合自己,因為那里“太潮濕了”。在很多年輕人的眼中,生活品質和生活模式也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除了可以享受到優越的教育機會、充分而發達的信息資源,豐富的職業發展機會也可以更好地實現個人理想。當然,生活品質和生活成本也有直接的關系,比如城市物價水平、房價水平等。值得說明的是,對于在北京工作的人來說,戶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人的生活成本。(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女性求職面試經典問答
- 下一篇:職場面試歸來的思考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