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消失癥發作 A股“僵尸公司”批量出現
【中國鞋網-鞋企股市】近年來,A股開始出現一些大股東低于5%的個股,這類公司中的大股東,要么一直不斷地自我減持,最終逼近零持股,比如ST梅雁;要么因為出現重大惡性事件,被迫反復重組,最終淪為無大股東公司,比如ST廣夏;要么因為主業遭遇困境,原大股東自動退出,新股東進來后不安心做生產,而是熱衷于資本運作,運作來運作去,變成一種擊鼓傳花的游戲,新大股東持股越來越少,最終成為資本的玩物,比如四環生物。
事實上,這種大股東消失癥在海外市場并不新鮮。最近,港股思捷環球控股(HK0330)股價連續大跌,就是這種惡性癥狀發作的最新例子。根據港交所披露,思捷環球的前主席、林青霞的丈夫邢李于2003年開始減持思捷環球的股份,最后一次申報減持是去年2月,一路下來邢的持股量已由42%銳減至1.79%,個人累計套現約212億港元,可謂脫身及時。
以往大家盼著全流通,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大股東關心股價,與二級市場投資者甘苦與共;現在全流通了,少數上市公司大股東卻玩起了消失,上述三家公司即是鮮活的例子。這類大股東消失癥同樣是一種治理結構不良的表現。
事實上,A股市場存在一大批類似的公司,當然有些大股東的持股不見得少于5%。因為大股東不穩定、不作為甚至缺位,這類公司主業長期低迷,靠縫縫補補、拆東墻補西墻過日子;管理上似乎也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業績當然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經營業績多年不見增長,這個樣子,自然無紅可分,也難以再融資。但老東家也不著急,要么等待時機,借資產注入炒高股價然后全身而退;要么待價而沽,等待新買家進場,將殼賣個好價錢。而平時,他們身在資本市場,不聲不響,仿佛死了一般……因此,有人戲稱為“僵尸公司”。
這類公司的一大共性就是“殼”,是清理中、運作中、等待中的“殼”。在這方面,四環生物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這家公司上市18年,7次更換大股東,10次更換證券簡稱,主業從化纖轉為毛紡品,由毛紡品、房地產轉為生物醫藥產品,現在又準備轉為煤化工。“7次重組7次變更大股東,十次更名,兩度ST”,因而成為貨真價實的A股重組專業戶。
別看這些僵尸股平時像只瘟豬,要死不活,但市場一有風吹草動,這些僵尸往往頓時醒轉過來,而且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可謂名副其實的妖股。正是受這種短期的暴漲誘惑,很多A股投資者成了“僵尸粉”,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豆腐不臭吃著不香”。
在這類僵尸股中,ST梅雁是個另類。這些年,大股東一直不斷地減持,看上去,目前該股股價每股不過3元左右,大股東減持似乎不合算。但復權后會嚇人一大跳,這只1994年就上市的水電股,復權價竟然高達270.21元(9月22日收盤價),大股東獲利之豐厚不言而喻,現在趕上全流通的好時光,難怪急著全身而退。最近,大股東干脆連掛名的董事長也不干了,公司只得推出獨立董事主事,算得上A股一奇。
這些僵尸公司的大股東,真正的身份是什么?人們眾說紛紜。對于那些一直不斷減持的大股東,有人質疑很大的可能是替人代持,現在不過是適時套現,兌現他人的收益而已。而那些長期潛伏甚至裝死的大股東,其中有不少是趁本世紀初國退民進時進場的民營資本,這些股東或是在等待二級市場的環境好轉,或是在等待自有資產的成熟,以便在合適的時候謀劃重組,以獲得最大的收益。
而這些大股東之所以能耐心地等待下去,一是因為A股市場養殼成本實在太低廉,二是熟悉內地股民跟風心理,只要等到市場好轉,稍微放出一些利好,這些僵尸股股價就會一飛沖天。到時候,對于這些資本玩家來說,手中的“僵尸股”就不是廉價的殼,而是地地道道的聚寶盆了。
海外市場也有上市公司因為經營不善淪為垃圾股,不管大股東是否“金蟬脫殼”,由于監管嚴格,這些垃圾股很快就會被迫退市,不至于像A股這樣,大批垃圾股變成僵尸或不死鳥,不僅不會退市,若干年后,還會鳳凰涅槃,風風光光地回來。(-最專業最權威的中心)
- 上一篇:“新三板”擴容在即 股權質押逐步升溫
- 下一篇:利空纏身股價暴漲 貴人鳥警示三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