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源于80%的模仿與20%的創新
“韋爾奇在其自傳里曾說:”我生命里60%的時間是在與人溝通‘。一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相信了——有時候,自己辦公桌上的一杯水一天都喝不完,因為更多的時間被花在了與員工的溝通上。“王剛端坐在明凈的茶幾旁,微笑道。
正基于“管理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他每天保持著自信而愉悅的笑容,通過正面交流來激勵員工更好地做事,以提升績效。每當跟員工交流時,他常常會告訴自己的下屬要做好三件事,即先直接問自己的上司“您讓我做什么?”,再問“您認為做好的標準是什么?”,最后問“您能給予我什么樣的支持?”,之后清楚地給出答案或提示。
“人材”與“人財”之異
“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所談的焦點都是‘人’,都涉及大量的人事管理事務,但二者也存在著‘人材’與‘人財’的區別。人力資源強調優化配置與利用,人力資本則重在投入與回報。”王剛以一個銷售員的故事為例,進而剖析了兩種典型的企業人才觀。X公司僅把他視為“人材”資源,只要招進來就算完成任務,并認為他應該立即勝任工作,完成既定的銷售指標;而Y公司把他視為“人財”資本,根據企業經營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培訓與開發,使其升職,成為企業的利潤創造者。所以,王剛認為,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本管理框架需要兩個支撐點:一是薪酬體系,要有適當的投入;二是培訓開發體系,要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
王剛回憶道,自己之所以被財富集團吸引,除了“Water is the giver of wealth”等集團“水文化”的魅力,還源于三個“一”:一個更廣闊的HR發展平臺,即可以接觸并管理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一個使HR人成為商業伙伴的機會,即真正參與集團業務運營,使人力資本管理由被動變為主動;一個更多元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即在董事局層面實施人力資本管理,參與集團戰略的規劃、新項目運作以及輪崗等。
他坦言,人們都說“成功等于99%的勤奮加上1%的機會”,實際上,沒有這1%的機會,什么都不是。于是,“人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便成為王剛經常提及的一句話。
HR-BI:高效決策之利器
談到人力資本戰略管理與項目運作,王剛強調,在財富集團,不講“Manager”,而是推崇“3S Leader”理念:自信(Self-confidence)、簡明(Simplicity)、快速(Speed)。
在設計集團人力資源體系時,為了實現人力資本戰略與企業戰略的緊密結合,王剛首先將集團的戰略管理系統分為業務戰略、全面預算、管理報告、內部審計、業績評價、經理人考核等六大體系;其次,通過平衡積分卡(BSC),將業務戰略細化成KPI指標,再通過每月的管理報告進行業績評價、績效考核;最后,通過執行力和企業文化確保整體戰略的實施。
以2010年在全集團推廣的關鍵詞“執行力:結果導向,沒有借口;不拋棄,不放棄”為例,王剛解析道,體現執行力造就不同價值的主要通道包括以下五個方面:6S,增強企業文化的標準化;Standing Meeting(晨會),每周一、周三為員工提供演說的機會,通過沉淀自己,與經理、總經理共享感悟;QCC(質量管理小組),重在討論各部門的規章管理制度和存在的問題;年度績效簽約儀式上,旗下各子公司的所有員工和管理層一起分享年度計劃;宣貫4R理念,即Result(結果)、Responsibility(職責)、Review(監查)、Reward(獎賞)。
2011年,王剛和他的團隊繼續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戰略,所不同的是,這一年的關鍵詞已提升為“品質力:品質,承諾,認真,高效”。
“很多企業的CEO對EHR系統非常頭疼,而大多數決策也往往是依靠其商業直覺、拍著腦袋定出來的。”王剛指出,“領導們熱切期盼HR部門能提供高品質的數據與有效分析,來輔助其做出科學的決策。”財富集團正踐行的HR-BI(Human Resource Business Intelligence)項目,就是BI(商業智能)在HR管理決策分析過程中有效應用的結果。區別于僅展現業務結果的一般性報表系統,它是高效支持企業HR管理決策分析的指標體系,可以量化評估HR的整體效能和各項業務績效,實現HR戰略與經營戰略的連結。
“CEO輸入用戶名和密碼進入系統后,就能看到所有圖示化的基礎信息,比如人員變化、成本、預算對比、投入產出比、人均貢獻度等。這樣,HR部門可以更多地從事薪酬比例、人員配比、培訓開發等分析工作。”王剛介紹說。
三步構建國際化人才供給線
為進一步支持集團業務的拓展,構筑國際化人才供給線,王剛還將員工的發展置于HR戰略首位,輔以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灌輸。他直言道,如何使中國本地的管理層快速成長為具有財富集團“水文化”的國際化高級管理人員,是工作中的一大挑戰。
根據董事會未來5~10年的戰略目標,王剛建立了三個機制——“目標牽引機制”促使員工快樂工作:“內在動力機制”激發人才自我發展:“約束機制”規范人才職業行為,并樹立一個中心——股東價值最大化,兩個基本點——員工滿意度、客戶滿意度。這讓一大批職業化、有能力為集團做出貢獻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建立、健全這一整套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及運行機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他繼續分享著自己的體驗。
第一階段,搭建HR整體架構,夯實基礎工作,將各項制度、機制融入到HR管理體系中。同時,引入現代HR管理機制、信息管理模式、e-Learning培訓體系等,與前沿接軌。
第二階段,全面推動HR管理體系的運作,對全集團的人力資源工作進行綜合統籌、分級管理,引用各種方法和工具,充分互動,初步達到國際化管理水平。
第三階段,完善升級,根據內外環境變化對HR管理體系進行維護。在此基礎上,前瞻性地開展HR戰略管理與牽引,培養一批能夠管理世界級企業的人才隊伍,形成國際競爭力。
“Up-Out”:集團企業的輪崗制
除了上述戰略規劃、項目運作等方面的獨到經驗,王剛在大型集團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流程、特點等方面,同樣具有深刻的認識。
比如“擰螺絲”觀點。王剛引述道,一位退休的德國流程管理專家曾給他作過一個比喻——國外有的,中國都有了,甚至這里的機器比國外的還要好,但是每個位置上的螺絲有沒有擰緊,不知道。“這就是紀律性,就是企業文化,是中國企業與其他國際企業的主要區別。”他深有感觸地說,“不同企業的HR管理制度99%都是相通的,但集團型企業的HR管理特點是標準化、制度化和流程化。以企業戰略為前提、以文化為核心、以人力資源系統為保障的管理模式,是它們的管理內涵。”
不僅如此,亞洲集團型企業絕大多數仍是家族企業。對于這些企業,員工的忠誠度是第一位的,存在著“情”的紐帶關系。“家族成員與職業化管理團隊的關系、‘降落傘’型管理者如何生存、企業員工合理流動性問題(如接班人計劃、輪崗制度等),是它們最常見的三大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所以,在財富集團,我們有一項職業發展規劃,針對一般員工、部門主管、部門經理、部門總監、CEO及以上的集團領導,分別實行‘Up-Out’模式。”也就是說,員工和主管每2年就要考慮1次輪崗(最多3次),若不能晉級,必須走人;經理和總監每3年1次輪崗(最多3次);CEO和集團領導每5年1次輪崗。這種輪崗和接班人機制,使員工產生危機感,大大促進了團隊創新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談到人力資源戰略的創新與思路來源,王剛更是津津樂道。他總結說,中外企業發展史、人物傳記、人力資源等最新書籍,Discovery探索頻道,以及《CSI》、《NCIS》等美劇,是自己的靈感源泉。“對于創新,亞洲人喜歡一上來就談優化,而我堅信‘僵化、固化、優化’的原則——先100%地去學習,不做任何抵抗,再固化以形成習慣,最后,當真正懂得這個東西時再去談優化,可以更好地實現創新。”
“因此,我時常對員工說,你先去全力學習,責任全部由我來擔。”王剛進一步強調,“如果什么事都需要自己親身經歷的話,恐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會有創新。80%的模仿,20%的創新,這才可能超越一切!”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
- 上一篇:減薪留人兩不誤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