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穿一雙鞋 喊號齊步走
舉著南瓜跑?
在民族廣場的舞臺上,第一個讓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的互動娛樂節目,就是“搶南瓜比賽”。這個比賽將上臺參賽選手分為兩組,每組9個人(其中各有3位女士),采取接力比賽的方式,看看哪個隊先將終點的南瓜全部取回到起點。具體的方式是,選手從起點起跑,來到終點處,原地轉十圈,然后拿走一個南瓜,舉到頭頂跑回終點放下。
這個比賽的訣竅,一個是前往終點的途中跑得要快,其次是轉圈要快還不能“暈菜”,再次就是回來的路上不能暈得跑不了直線,最后是接力時,交接棒時機要掌握好,但恰恰在這幾個環節,有些漂友有點“暈頭轉向”,出現了很多讓人捧腹的場景。有的漂友就是原地轉圈的經驗不足,轉圈速率非常慢,看起來有些笨拙,讓人忍俊不禁;還有的漂友轉完圈后,已有點發暈,還沒拿起南瓜,就想往回跑,惹得觀眾們哈哈大笑。
郭樂樂、張玲兩位漂友,在這個環節的比賽中表現十分優異,幫本組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他們回到座位上拿著獎品非常高興,“你不知道啊,這剛轉完了還沒覺得暈,放下南瓜才覺得有點暈,這還覺得暈呼呼的呢。不過比賽挺好玩,最高興的是我們還贏了,非常開心!”
看完了苗族盛裝反排木鼓舞后,主持人宣布了第三項互動比賽:一家人穿“同心鞋”。這場比賽里最有意思的是,在看臺上觀看的漂友好像比參賽的漂友還著急,目不轉睛地看著比賽,還一起幫著喊口號。
所謂“同心鞋”其實是一雙長長的木質踏板鞋,上面有三對鞋帶,即三人共穿這一雙鞋,主持人宣布比賽開始后,每個家庭穿著同心板鞋從起點走到終點,再從終點返回,最先到達的家庭為優勝。要想取得這場比賽的勝利,關鍵就是三個人步伐一致,在這個基礎上,再適當加快速度。
比賽現場征集了六個家庭,分為兩輪,比賽一開始,參賽者們就爭先恐后地向終點邁近,但這時候就有點“欲速則不達”了,有一個漂友家庭開始速度很快,但到達終點返回時亂了步伐,中途摔倒好幾次,最終沒能搶到冠軍。有一組家庭由三個女孩組成,她們好像有備而來,比賽過程中一直在一致地喊著口號,“我們也是到終點返回時落后了,因為三人互換了位置,而且這個踏板鞋看起來輕松,穿上并不好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摔倒,還可能掉鞋。”小劉事后說,本來她們志在必得,卻還是與冠軍擦肩而過,有點遺憾。
九頂塔上
盛裝舞蹈來“趕秋”
漂友一行,正巧趕上了景區的“趕秋節”,于是便在少數民族朋友的盛裝舞蹈中體驗了一把“趕秋節”。
“呼呼哈”“呼呼哈”,“農民朋友們”肩扛鋤頭、手握鐮刀和簸箕,載歌載舞,在透著濃濃鄉土氣息而又節奏歡快的《豐收樂》中,漂友們開始了秋收之旅。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同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在漂友們的面前狂舞,豪邁粗獷的動作、剛勁奔放的舞姿,一曲《陜北秧歌》看得漂友們直喊“帶勁”。伴著悠揚的嗩吶和長號聲,彝家兒女們一邊上菜,一邊舞蹈,初睹此景的漂友們眼前一亮,趕忙接過彝族姑娘手中的酒。打起鼓子、跑起秧歌、擺起“迷魂陣”,商河《鼓子秧歌》曲一終,漂友們的趕秋體驗不得不也應聲“剎鼓”。
雨中觀苗寨
漂友共高歌
觀看完廣場的舞蹈表演后,漂友們開始參觀景區里各色各樣的民族村寨,來到的第一個村寨就是苗寨。由于一直下雨,本來安排的露天舞蹈演出無法進行,在苗族向導的“蘆笙”曲里,漂友們自發地合唱起來。
漂友們在苗寨里參觀了苗族的傳統建筑——吊腳樓,這間吊腳樓分為三層,一名苗族向導向漂友們介紹,一樓一般用來堆放雜物或關牲畜,二樓住人,最上面用來儲存谷物。“本來我們今天安排了戶外舞蹈演出,但因為下雨,沒辦法演出了,我給大家吹一支曲子吧。”苗族向導拿出一個苗族樂器,“這是我們的特色樂器,叫蘆笙。”伴著一首《北京的金山上》,漂友們自發地合唱起來,隨后又一起合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
抹得越黑,
幸福指數越高
佤族“摸你黑”節挺奇妙
抹得越黑,
幸福指數越高
走過苗家山寨,穿過陜北窯洞,漂友們到了另外一個神秘的所在,巨大A字形的草房,奇妙的木質人像,還有歡快的音樂。你知道“摸你黑”是什么樣的節日么?你知道神秘的樹葉獨奏是怎么吹響的么?你知道為什么眼前懸掛著那么多的牛角么?在九頂塔景區的佤族山寨,坐在佤族特有的草房下面,長發的佤族小伙,給漂友們解開了一個個疑團。
佤族,云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為我們主持的佤族小伙說,佤族,人人都是歌唱家,人人都是舞蹈家,佤族的姑娘和小伙們“只要能說話,就能唱歌;只要能走路,就能跳舞。”而佤族也有著更加獨特的祝福方式,那就是“摸你黑”。佤族人尚黑,“摸你黑”是指在佤族民間用鍋底灰、牛血、泥土等涂抹在臉上,驅邪祈福平安,而且在其漫長的文化順承中形成了近似于傣族的潑水節的“摸你黑”節。節日上,抹得越黑表示祝福越多。而在佤族民俗文化中,牛角則是富貴象征,主持人告訴大家,在傳統的佤族人家看來一對完好的牛角象征的財富,不亞于一輛奔馳。不過因為天氣有點冷,“摸你黑”的祝福大家都沒敢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