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鞋企無奈漲價 流通領域獲利顯高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眼下,不少消費者認為子的零售價在不斷攀升。一方面是東莞的鞋業生產商們大喊無利可圖紛紛出走,而另方面,是消費者面對節節高攀的鞋子價格望而生畏。這種生產和消費兩頭吃不消的鞋業怪現象是如何形成的?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分析原因時一致認為,成本高是一個原因,中間環節層層加碼則是另一個主要因素。這就導致生產商和消費者都感覺壓力大。目前,東莞鞋廠生產一雙子的利潤普遍徘徊在3%到6%之間,達不到這個利潤率的生產商很可能會選擇關門或者搬遷。
開鞋廠不如開鞋店
今年45歲的四川人李松明轉行了。以前他是一家鞋廠的老板,一個月前,他從鞋廠老板變成了鞋店老板,也就是說他不做生產商,轉而做起了經銷商。”我原來的工廠有300多人,太累了,越來越難做。現在一個店,員工4個人,一個月下來,干得好,利潤也比原來開廠少不了多少。”李松明說。
李松明在厚街整整開了六年的鞋廠。他回憶說,2005年以前是鞋業發展的好時光,正因為看見這個行業有利可圖,他和妻子從一家大型的高管崗位上撤了下來,用房屋抵押貸了一筆款,再從親朋好友手中湊了一些錢,于是開起了一家像模像樣的鞋廠。“第一年賺了幾十萬元,感覺不錯,直到2008年都還可以。”
“2008年以前,基本上幫國外的客戶生產一雙鞋子有8%到10%的利潤。”但是,2008年以后,工人一下子就很難找到了,來的少,走得多,他的工廠前三年一直維持著300多人,后來只有100多人,一直到今年,成天活在高壓狀態下,一個月下來毫無利潤可圖,于是兩夫妻將廠門關了。
“關門的主意是我老婆出的,她覺得現在產品多,只要懂得鞋子的質量甄別,開店的利潤還好過開廠。我也覺得有道理。”于是,他們把專賣工廠的錢用于投資開店。妻子帶著員工看店,他則每天開著車去看貨、進貨。“感覺不一樣,總覺得開店的前途要大過開廠,因為開店可以靈活經營。”
李松明目前開在南城區的鞋店雖然不大,但是上百種款式的規模依然吸引了不少的消費者進店。他計劃是把手中這家店做好了,再去其他地方弄一家,兩家店所產生的利潤,比之以前的工廠也少不了多少了。“關鍵是沒有那么多的事情操心了。開店如果做得好,一樣可以做大呢!”
怪相
新款品牌700多元/雙 無品牌鞋39元/雙
“拿起一雙皮鞋一看759元,再拿起另外一雙799元,再換一雙竟然是899元!700元以下的單鞋幾乎找不到。”這是家住東泰花園的王鈺雯最近逛街的一次感受。她是一名“買鞋控”,然而她卻說,現在買鞋越來越貴了。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市民都有和王鈺雯相似的抱怨,認為新款品牌鞋定價太高。隨后記者走訪了百思圖、星期六、思加圖等女鞋專柜就發現,剛剛上市不久的2011年秋冬款女鞋價格一般都在759~899元之間。而一些老款式則有5~8折不等的折扣優惠。
與品牌鞋動輒成百上千的情況不同,記者在莞城的不少地方卻看到了打著“39元一雙”的鞋店。在莞城邁豪街記者就看到,不少沒有掛招牌的鞋店門口,白底紅字的宣傳語“全部39元一雙”顯得尤為醒目。雖然如此,過往的行人中卻很少有人問津。
記者走進店里發現,貨架上和地板上都密密麻麻擺著各式女鞋,鞋上沒有任何中文的LOGO和標志,鞋盒里也沒有三包憑證。店員介紹說,“一分錢一分貨,39元這么便宜你就不要要求那么高了,要買好鞋你得去專賣店。”
爆料
鞋批發商:經銷商利潤3~7倍很正常
“第一時尚”鞋業連鎖的老板王平安在東莞經營著2家大型鞋店,每家店售賣的品牌超過20個。他介紹說,早些年他也曾開過鞋廠,但是鞋廠辛苦且利潤不高,而做鞋子貿易、批發、零售生意利潤高出許多,于是轉行開了鞋店。
他介紹說,鞋類成本基本上以皮革、人工為主。原料皮的成本一般能占到的皮鞋成本的50%,制作一雙春秋季女皮鞋得用1.5尺皮料,一雙男鞋得1.7尺皮料。而今年以來每尺牛皮的價格大約漲了5%~10%。
成本上漲鞋企無奈漲價
王平安認為,“在成本普遍上漲的情況下,鞋企只有無奈地選擇漲價,否則就會虧本甚至‘死掉’。”同時他認為,一些上規模的鞋企實力雄厚,議價能力也強,但大部分鞋類廠商背后并沒有規模或品牌來支撐提價,因此無法轉嫁成本上漲的壓力。”
長安一家臺資鞋廠的負責人黃先生說,今年以來,鞋廠工人的工資上漲近40%,這對于勞動密集型的鞋廠而言,“就算是一名工人漲100元/月,幾千人的廠一個月就增加了幾十萬元的開支。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利潤已經被極度地壓縮了。”
流通領域獲取利潤較高
而在寮廈從事鞋子批發生意的張文興干這行已經9年。他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鞋在流通領域的利潤3~7倍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說,雖然原材料、人力成本一直在漲,但由于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且大部分鞋廠實力都不大,議價能力也較弱,因此其實鞋子的出廠價近幾年都幾乎沒什么上漲,其中利潤大部分都被零售商蠶食了。他舉例說,目前他從廠里拿貨的真皮皮鞋出廠價平均在150元/雙,真皮靴子大約300元/雙,然而到了鞋店或者商場,皮鞋大約定價700元,靴子則在1000元以上。
“3~7倍并不夸張,對于一些小鞋廠而言,出廠價一漲就會‘死’。而對于一些進駐商場的大品牌而言,他們有響當當的品牌,甚至有引領時尚的設計,因此調整單價是有這個實力的。”在厚街從事鞋業貿易生意的朱先生說。
零售價調高也為應對打折
在采訪中記者獲悉,鞋零售價上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為應對商場經常舉行的打折活動。一名已離職的鞋業人士說,往往新鞋一上市,專柜就會遇上商場促銷活動,不得不打折銷售,因此為了保證利潤只有提高標價。
業內人士:
中間環節導致零售價節節上漲
對于眾多制企業面臨居高不下的成本問題,對整個行業有所了解的協會名譽會長、華堅鞋業總裁張榮華表示應該分開來看。“叫苦的聲音容易引起社會以及媒體的關注。什么一雙鞋子只有22美分的利潤的消息,這個是沒有代表性的。實際上,絕大多數企業還是有利可圖的。目前一般的工廠都有3%到6%的利潤。”
記者從東莞皮鞋協會了解到,東莞制造的皮鞋較之去年同期出口量下降了7.8%,但是交易金額上漲了20%。這就說明,雖然成本在上漲,但是出口價格也在相應上漲。
對此,張榮華估計,接下來東莞制造皮鞋出口量交易額度每年都有20%左右的增長,但是產量將會以20%遞減。而另一方面,從事鞋業產業鏈的人才數量每年將以30%的速度增長,“東莞在鞋業方面將是以科工貿為主的發展方向,逐步形成皮鞋產業鏈的硅谷”。
對于消費者質疑,生產商叫苦成本高漲無利可圖,但是終端零售價卻節節上漲的現象,張榮華坦言,一雙鞋子,出廠價加五倍到消費者手上是很正常的。主要在于中間環節太多,生產成本占三成、庫存開支三成、經銷商利潤占三成,其中有品牌知名度的占據利潤的絕大多數,品牌知名度越高利潤越豐厚。
記者了解到,對于商場的頂級品牌而言,無論是生產商還是經銷商都會有相當高的利潤。相反,對于一些沒有品牌知名度的低價鞋來說,則利潤微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