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人”,哪種是企業所需要的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李開復曾說過:
第一種是創新實踐者。在每一種21世紀的人里面,我會講名人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創新不是沒用的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這句話是誰說的呢?不好意思是我說的。中國也在提倡創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企業里面,更多可以延續的價值,在激烈競爭之下,競爭力其實來自創新。有那些創新能力的人,有創新能力的公司,有延續性的創新公司,他們才能得到市場上最強有力的競爭力。
有人說創新表現在高科技、生物領域,但是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Google如何在游泳池里面創新,在公司創立的階段我們非常艱難,公司的創立者跟團隊見面的時候,也說你如果能把這個東西做出來,我答應你給你什么,但是團隊也說,如果我們做成了,你要給我們一個游泳池,當時加州寸土寸金,但是Segi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他說你們做成了第二天就可以看到游泳池。第二天員工發現在停車場里面有一個吹氣的游泳池。這是他的幽默感不是他的創新,最后他在公司的大樓樓頂上蓋了一個游泳池,這個游泳池到底有多大呢?就是五公尺,這個游泳池是我們找到一個發明家,他可以讓你不管水流怎么流,都會在原地游泳。
在21世紀創新必須是有用的,而且要實時,而且要實踐的,并不是你做一些論文,空洞地發表在期刊上就達到目標了,新不是目標,有用才是創新的目標。我們工作的時候,要注意,在創新里要有實踐,在時間里要有創新。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有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大,比如說純粹的創新者,像牛頓沒有考慮到應用,但是對世界的貢獻也很大,還有福特博士納,他們是很好的實踐者,但沒有很多科學方面的創新。我們意識到科學的創新者,是既能科學又能實踐的人,比如說比爾蓋茨、或者Level Segi(音)。這是我對同學的建議,如果你蓋大樓的時候,沒有力學專家是蓋不出大樓的。光有磚也蓋不起大樓。還有我的同事到公司里面看到我另外一個創始人,他趴在地下玩玩具車,我說公司剛開始建立一個新的網絡,我寫了一個程序,我把我的程序應用到這個網絡,看這個車能不能應用在我們的網絡上。這是他用新的問題解決它,不管工作還是不工作,這是21世紀創新不忘實踐,實踐不忘創新。
第二,跨領域合成者,當你們在大學畢業,就會發現其實最成功,最速成的專業不是九專業,而是多專業的結合,我舉一個例子,計算機,如果你懂匯編語言就會編計算機硬件,如果你懂戲劇可以做娛樂,如果你懂機械就可以做機械工作,我建議同學不要把你的專業讀精讀深,而且也要知道跨領域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
我今天代表的公司是Google,同學可能會想Google就是信息檢索,Google是信息檢索精深的公司,我們非常自豪,但是我們不是專家最多的公司,也許今天是,但是創立的時候,沒有多少人。大家有沒有聽到過Lasise公司?幾乎沒有人聽說過,他當時找到了科學家,找到了計算機數據庫,能夠把搜索做得非常好,但是他忽視了互聯網的來源,忽視了信息檢索和信息的交叉,而Google是80年代才創立的公司,當時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看到了網絡,看到網絡爬蟲把信息攫取,或者以最快的時間滿足更多的用戶在最大的文本上所做的搜索,因為多方面的合作和突破,才造成了今天Google的奇跡,并不是我們的信息檢索做得最先,最深,最精,而是我們看到了跨領域的機會。
最后再談我的博士論文老本行—語音識別,大家認為音就是聲學,語就是語言學,我們找一批聲學專家,再找語言學專家,跨領域結合一下就好了,但是最終他們也沒有做出結果。但是我的論文如何解決的,我個人對聲學、語言學沒有任何的貢獻,我對語音界的貢獻是,我看到了把統計學、概率論、模式識別、信息、信號處理四種東西,再加上聲學、語言學結合才解決了當時頭疼的語音識別的問題。這是跨領域的非常好的例子,所以鼓勵同學們在學校里面不要把一科學專了,還要考慮和其它專業結合的機會,而且對自己專業不喜歡的同學也要想想,對自己不能改變的專業和喜歡的專業有沒有結合的機會,這樣也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
第三個建議,21世紀不需要智商很高的人。歐和一個學者曾有討論,他說公司最需要的人才是聰明、有創意的人才,我認為最需要三點:人品、聰明才智、團隊精神。我們談到三商:第一個是IQ,然后是EQ,一個在公司工作的人,可能這個人工作量是20倍、30倍,如果這個人孤立自傲,可能對公司不是正面的作用,而是負面的作用,比如說我曾經在一個工作的公司里面,他是公司里公認的最厲害的軟件架構師,有一次他提出一個想法,項目經理說我要50個才能做好,他冷笑一下就回到辦公室去了,然后三天之后他一個就把這個東西做好了,一個人把50個人的事情做好了,他一下就出名了。但是他是孤立自傲的人,沒有團隊精神的人,而且打擊其它同事的人,他認為他聰明,就有權利打擊別人,我在公司里面曾經看到過一封電子工程師的郵件,他把信寄給工程師的老板,還有老板的老板的老板,他說你怎么假設我的工作不需要技術,你的老板知道你有多愚蠢。你可以想象那封信發出來之后,那個工程師周圍的人都覺得這個人是不可理喻的,不講理的,沒有團隊精神的,要敬鬼神而遠之的人,所以他在公司失去了圈子,沒有人愿意跟他合作,他一來,大家都跑掉了,所以他得公司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我覺得很難說。因為在21世紀里面,每一個人都要和很多團隊合作,因為我們要做創新實踐,所以工程師和科學家要合作,因為我們要做跨領域,所謂我們要和跨領域的進行合作,和領域A、領域B的人在一起合作。這是人品和誠信非常重要。所謂人品,并不是要做老實、聽話的人,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遵守職業道德,做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符合公司希望達到的,社會可以看到的。在21世紀的企業里面,企業會盡量放權給每一個員工,如果公私要放權給你,必然要把公司的鑰匙交給你,如果你不能信任你,這個人把公司的財產、信息盜用,就不值得這個公司使用。并不是要每個人做圣人,而是這個人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讓公司相信這個人,相信這個人不會盜用公司的機密,不會盜用公司的財產,公私才會相信他在公司的工作。
第四個是高尚的溝通者。這是Pares說的,他說能很好跟人溝通的人,才具有高尚的思想。我在大二的時候,老師曾給我一個工作的機會。他說我們希望你教60個學生,教他們物理、數學、化學、計算機,你作為很好的研究員和博士生,我認為你可以做計算機方面的導師,我答應了下來,我挑選了大四人工智能課程,每個一三五從早上9點半到下午5點半,在黑板上寫,擦,擦、寫,8個學生之后,這些學生真的學會了這些課程,而且把人工智能課程學得非常好,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我去領薪水的時候,老板桌子上有一個紙,我說是什么,給我看一下,他說是學生對你的評語,我說是什么給我看一下,他說你不要看了,我以為他們對我的評語很好,但是他們說李開復上課的時候,臉上只看黑板,他們也給我起了很多的愛好。我想我不可以做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我就求教老師,他說我告訴你一個秘密,講課的時候,要跟觀眾有眼光的交流,我說我可不敢,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給我起外號,他說沒有感到,你可以看他們的頭頂,他們也不知道。我說我要發抖怎么辦?他說你不要帶講稿上臺,要不然你會垡頭,你可以把手按在講臺上,看上去氣質不錯,其實是可以讓發抖制止。而且講課的時候大生一點,然后就不會發抖。所以我今天的成功,也感謝當時的挫折,我當時也下了決心,一定要把溝通的能力做好。等一下你們要對演講者的評語,可能我要經受一個新的挫折(笑)。
Google創始人給我寫了一封信的時候,說你還記得我是你教的60個人之一,我說我說得很糟,他說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想學計算機的。
你并不定要做一個很好的演說家,別人總看你的表情,你的臉,你的肢體語言,剛才你看到照片就會看到兩個美國總統,肯尼迪是更讓人信服的人,因為他是看著別人講話,讓人感覺是有誠意的人,所以你說話的時候,不僅要注意自己所說的話,也要注意對方的表情。還有我們溝通的時候,注意理解,不是我把我的話講出來,而是作為你的觀眾,你想聽什么。如果你想影響別人,你必須先理解別人想的是什么,別人想從你那里穴道什么,你如果理解這種同理心,就可以被夠受、被認可,這就是第四個21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第五個最需要的人才是熱愛工作者。我記得我有一個美國同事走到我辦公室說,我非常崇拜你們的孔夫子,我說為什么?他說你們說的話,非常有道理。就是說,如果你找到你喜愛的工作,你這輩子其實都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我當時就說非常感謝你對我們孔夫子的推崇,但是我心里想,孔夫子說過這句話嗎?但是我想過,知知者不如好事者,好事者不如樂事者。因為你喜歡就會吃飯、睡覺都會想著怎么把它做得更好。這樣你的為人就會更快樂,同時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就,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狀態。
還有有一天Google創始人之一Larry說,博士生出的論文結果要比博士后好。Segi說這不可能。他們就分析了一下,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差別,原來在斯坦福(我的母校),博士生報道的時候,要挑選做什么項目,選什么老師,所以教授會拿不同的經費,拿不同國家的項目,所以博士生會把一些有熱情的項目選下來,沒有熱情的項目怎么辦?就花錢雇點博士后來做出來。最后就變成斯坦福博士生做的都是自己熱愛的事情,博士后被用來做指派的事情。所以你有熱情就會結果發揮更多的光芒。
有的同學說我不讀博士生、博士后是不是可以做賺得多的工作?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想象斯坦福博士生、博士后是最極端的工作,可以再想象一個工作賣魚,非常枯燥,不需要熱情的工作?我認為不是這樣的。當時在西雅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市場,他們都想去哪兒逛逛,它在湖邊非常漂亮,同時大家主要想拍一個漁販,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漁販是非常有熱情的,他們會唱著歌把魚從一個人的手里扔到另外一個手里,大家不知道他們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娛樂,當你看著的時候,有一個人把螃蟹伸到你手里,說免費得要不要吃吃看。還有人會把魚扔到你身上,說告訴你太太,你把魚釣到了。我有一次在傍晚過去,他們準備收攤的時候,鈔票非常厚厚,所以熱情可以變換財富,在今年四月我回到西雅圖,就在市場附近走一走,問他們的老板哪里去了?他們說出書去了。我說出什么書呢?他說我老板寫了一本書,就是怎么樣通過賣魚,讓他的員工把心中的熱情發揮出來,而獲得更大的能力。后來他說他的老板最近常被財富500的公司雇去,幫助培訓財富500的大公司員工,調動他們的熱情,可以看出,不管在博士生、博士后在賣魚方面,找到你的最愛是最關鍵的。你要慢慢發掘你的最愛,如果你熱愛你的專業當然更好,如果不熱愛你的專業,你要理解你的職業,專業,你就會找到機會,如果你還不知道,你可以旁聽一些別的課程,或者問問別的專家,慢慢嘗試,你可以花比較多的時間,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詩經,當你找到你最愛的工作,你會發現你的工作熱情、快樂都是不一樣的。
第六種最需要的人才是積極主動者。Peter說過,21世紀最大的改變就是人有了選擇。在中國,這特別重要,因為中國過去1、200年以來,從來沒有一批青年學生,他們沒有資源穩定、充足、家庭富裕的情況下進行求學的,希望你們能夠把握這段時間,作為中國第一批為自己有選擇的人,積極主動起來,不要沉默是金。
我記得在我簽書活動的時候,很多青年朋友們會讓我寫上一些話,我一般都不寫,但是有時候我會寫,比如說我們不要沉默是金,我們不要在講話沒有意義的時候,亂發言,或者在不尊敬別人的情況下發言,但是永遠不發言的人不會再21世紀成功或者能夠生存的人。我記得我在原公司服務的時候,有一個人周克做得非常好,有一些朋友問他,你在公司做了這么多年,怎么做到這么好的職位。他說很簡單只有一句話,你開會的時候講話嗎?他說不是,他說所以你不會成功。因為周克進入到公司的時候,他沒有得到重視和提升,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做得不錯,有一天他鼓足勇氣到老板辦公室問,為什么你不提升我,老板說你蠢,他說我不蠢,你憑什么說我蠢,老板說你從來不說話,說明你沒有思想。他說我不說話是我謙虛,老板說我不需要謙虛,我需要你的想法。周克一下就明白了。他就開始和別人進行交流,推銷自己,當然不是在霸道的情況下做推銷的工作。
第七最需要人是樂觀向上者。有一些人看你是悲觀還是樂觀的人就看你是倒滿杯的人還是倒半杯的人,一些悲觀的人總是倒一半,但是一些倒滿杯的人總是倒滿,所以很會成功。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害怕面對挫折的人,或者遇到挫折就會退縮或者認為會受到懲罰的人不會成功,所以你要做一個樂觀的人,在樂觀中積極起來,這樣才可以獲得成長。臺積電的老板張忠謀的朋友說你給我寫一些字,他說我不會寫字,他的朋友還是要求他寫,他就寫了常想一二。要常想如意的事情,不要經常想到八九不如意的事情。就像我的學生把我評為最壞的老師,我沒有頹廢,我才能成為今天比較好的演講者。
當時在70、80年代,我曾經失業過,我當時沒有頹廢,我告訴自己要進行創新,最重要的是不是產品創新,而是觀念的創新,在挫折中把握機會。
有一個人參加了選舉同時也失敗了,經過一次一次選舉又經過一次一次失敗,你知道他嗎?對,是林肯,因為他可以不斷失敗,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再參加選舉,最后才獲得了成功。過去我們認為專業好,要成為專才,現在我們要學會跨領域,以前我們要高智商,但是各現在高情商就好過去我們都想找一個熱門的工作,但是更好地是找一個你熱愛的工作,過去我們希望被動、聽話、守紀律的學生,但是我們今天更需要積極主動的學生,過去我們做事小心翼翼,避免失敗,但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是樂觀向上的學生。(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 上一篇:即便裁員增加,也不要賤賣自己
- 下一篇:4招破解職場女性的“27歲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