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制造深陷成本困局 訂單外移速度加快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2010財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鞋最大的生產基地,中國則退出占據了10年的老大位置。隨著“”成本的加速上升,訂單轉移的腳步也日漸加快。即使在采購領域,國外對中國商品的“熱情”也一直不振。而同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面臨的“東南亞壓力”顯然更為強勁。
“中國制造”的低成本時代正日漸遠去,對于外國采購商來說,“把訂單交給誰”和“從誰那兒采購”如今似乎有了更多的選擇。有報道稱,2010財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這一財年,越南生產了37%的耐克,份額躍居第一;中國生產了34%,讓出了10年的老大位置,退至第二。美國媒體早在五六年前即作出預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正在利用廉價勞動力和稅收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制鞋和服裝等產業,不出幾年,它們很可能在這些領域超過中國。如今,這一預言正在加速成真。
訂單外移速度加快
“訂單外移越來越成為我們面臨的新威脅。”寧波星辰紡織有限公司財務經理王武垚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星辰紡織主要的出口市場是美國,但近幾年由于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優勢逐漸顯現,原來的一部分訂單已經開始流向這些國家。“越南工人每個月的平均工資在50美元~60美元,只有中國沿海城市的一半。為了給創辦企業提供便利條件,東南亞國家也在加快建設公路、機場和海港等基礎設施。”王武垚說。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留住訂單,王武垚的企業開始用滌綸代替棉布制造枕套,“與每米25元~30元的棉布相比,滌綸布的成本更低,每米只有7、8元,但經過加工之后的滌綸的手感與棉布差不多。因為價錢便宜,所以這種中低檔的紡織品在國外的銷路特別好。”
同樣面對訂單外移的困擾,寧波鄞州金順制衣廠卻沒有更好的主意。其外貿部經理嚴斌對記者表示,公司專門接英國超市的服裝訂單,但如今一部分訂單被客戶轉移到孟加拉國,因為那邊的整體成本比國內至少低30%。“外商對中國產品20%~30%的提價普遍難以接受,部分歐美客戶已經開始縮減在華的采購量。”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
“受勞動力成本以及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競爭優勢在減弱。”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如是說。剛從英國回來的浙江菲斯特成衣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州服裝商會副會長蔡歡天也對記者證實了這一說法:“現在英國那邊的很多訂單都已經轉移到羅馬尼亞了,當地的工資跟中國大陸相差無幾,但是從羅馬尼亞出口到英國不用交關稅。”
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優勢早在幾年前就已顯現,如今就連耐克這樣的大品牌也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東南亞。“這類勞動密集型企業選擇越南并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只是這種轉移的速度在加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易行健表示。
即使在采購領域,國外對中國商品的熱情也一直不振。紡織協會負責人稱,部分歐美客戶將更多地從東南亞采購部分低端商品。聯合國發布的年度采購統計報告顯示,2009年聯合國有關機構在全球采購總量為138億美元,但在中國采購總額僅為1.32億美元,比2008年減少4700萬美元。其中,采購貨物9177萬美元,服務3980萬美元,僅占聯合國當年采購量的0.95%,比2008年少0.6個百分點。
中西部面臨強勁對手
隨著東南亞的優勢愈發顯露,不僅歐美企業開始轉移目光,許多中國企業也前往淘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潘金娥以越南為例指出,中國政府大力鼓勵企業“走出去”,加上入世后越南投資環境的改善,都吸引了中國企業前往越南進行更多領域的投資。“越南最大的吸引力還在于美國支持性的外貿政策,不少對中國實行反傾銷的商品對越南卻實行零關稅,這吸引了一批受困于中美貿易摩擦的企業前往投資。”潘金娥說。
同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面臨的東南亞壓力顯然更為強勁。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東部沿海地區的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才有了今天國際領先的地位和水平,隨著成本的上升,國家正在引導其向中西部進行梯度轉移,但目前這種轉移仍處于起步階段,“這個時候,中西部的發展環境顯然沒有沿海地區起步時那么樂觀,它們面臨的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強勢競爭,甚至可以說目前中西部地區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不過,尹國新依然強調:“雖然訂單在轉移,但中國的整體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產業鏈完整,技術能力強。”
王武垚也指出:“東南亞服裝市場雖發展很快,但效率不高,員工對產業鏈熟悉程度低,只能進行一些技術要求不是很高的加工生產。而且,那里氣候潮濕,不適合做毛料服裝等產品的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品質要求高的產品仍會在國內加工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