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引蝴蝶效應 鞋企側重品牌創新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眾所周知,最近媒體相繼爆料的“達芬奇事件”已然成為行業著力拷問的話題了,雖然這種掛洋標簽的國貨在中國市場上確實早已屢見不鮮,但是不可否認,它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已不容小覷,甚是延伸到了鞋業重要領域。
談及國內部分品牌對洋品牌趨之若鶩,我們無可厚非聯想到的是市場的利潤問題。誠如中國品牌換個洋標簽,成本低與利潤高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明顯還不夠全面,但是它卻已然成為了一種獲取比較高利潤的普遍渠道方式了。從側面也映射出中國消費群體對品牌的認識度還頗淺,片面地認為國外的品牌比較有可取性。這也讓很多國際品牌在進駐中國市場之后,享受到了免檢的“超國民待遇”,席然值得深思。
“中國品牌制造目前的現狀恰恰是一條哭泣曲線,高制造能力,低研發創新與市場能力。”鞋業界一企業人士說到,“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卻沒有為中國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更為豐盈的利潤。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品牌并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事物,它的成長需要時間。”誠然,我國鞋品牌在起點上比外國鞋品牌晚了好幾年,一方面沒有足以自夸的鞋企業歷史,另一方面還處于摸索階段的品牌打造者也沒有足夠的文化去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威力,因此常在外國鞋品牌面前顯得淺薄、沒有底蘊。而在這些“鞋制造”的背后是各國知名品牌的強大陣營。
比如,1998年福建晉江的一家小鞋廠在國內注冊了“喬丹”商標。雖然其時邁克爾·喬丹已經退役,但這個當代籃球運動的神話般的人物在中國卻是影響深遠。這家與喬丹沒有任何關系的晉江鞋廠借助喬丹在中國的余威迅速開拓市場,以至于有人驚呼:“原來不僅達芬奇老爺子成了東莞籍,喬丹早在十幾年前就變成了‘福建晉江人’”。
時隔十年,北京有一位律師買了一雙美國駱駝鞋,發現其是假洋貨后一怒之下把駱駝鞋告上法庭。后來,大家才知道駱駝鞋的商標注冊是中國公民萬金剛,其獲準注冊駱駝牌及圖標后,許可美國駱駝國際投資公司使用該商標,再由美國駱駝國際投資公司許可石獅豪邁鞋業有限公司使用該商標。
“企業的首要目的是賺錢,”業界專家人士分析說,同樣品質的鞋產品,貼上洋品牌就掙得多。為了迎合這種消費心理,掛靠或者注冊一個洋品牌是理性的選擇。鞋企首先可以獲得利益,并可以回籠資金繼續研發和創新。第二是可以盡快占領市場。
誠然,掛上“洋標簽”不但可以獲得巨大利潤,而且付出的成本也相當低廉。但是,達芬奇家居卻是個極端的例子,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它恰恰佐證了一個觀點:中國消費者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產品還不放心。所以,鞋業經營商此時應吸取教訓,轉向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鞋品牌的創新上,力求盤踞更高的市場終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