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梯度原理” 鞋業轉型已成趨勢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縱觀當前廣東鞋業市場,曾經的鞋業先天優勢現在已然演變成了發展的短板,在代工利潤大幅度降低的今天,廣東鞋企、協會和政府都在思考廣東制鞋業的出路。可是究竟該如何讓廣東鞋走出自己的腳印,打響廣東鞋業的戰略乃是發展的當務之急。
伴隨著土地、人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已有很多鞋企紛紛轉移鞋類廠區,向內地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較低的地方遷移,借以最大限度節約成本以維持利潤率。當然了,也有不少鞋企把目光轉向了東南亞等生產力相對落伍的地域。由此可見,產業轉移愈演愈烈。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東莞的鞋業企業中,目前有50%左右到湖南、江西、四川、廣西、河南等中國中西部地域設廠,有25%左右到越南、孟加拉、印度、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設廠。
然而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產業轉移無疑是鞋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向。但是產業轉移非一蹴而就,大規模全方位轉移需要較長的過程,有專家表示,國內產業轉移至少會持續十年以上。轉移的速度和廣度取決于中西部和東南亞地域是否具備跟尾轉移的能力和前提。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資流、人力資流、產業鏈資流等要素外,政策情況、認識觀念也對轉移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則產業轉移還應遵循“梯度原理”,由成本較高處向較低處轉移,歸根結底是一種市場行為。但不是處置制鞋企業根柢問題的靈丹妙藥,制鞋的轉移過程里遇到很多難題。鞋企不能推波助瀾地說要把這個產業往外推。客觀上,鞋企也不同意。鞋不像服裝,一塊布可以織很長做很多件衣服,它對材料供應的依賴性很強,除了合成革,像牛皮羊皮每塊皮都不同。”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鞋企最需要的是設計研發、零配件以及物流服務業的配套,而轉入地在這方面的條件很難完全具備。鞋業目前較為成功的只有江西贛州華堅鞋業及寶城江西上高裕盛鞋業,其他鞋廠大都還處在磨合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目前,大部分內遷鞋廠還屬于加工場的性質,主要以鞋面加工為主,其他技術含量高的環節仍然放在廣東。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走海外路線的則比內遷更艱難和漫長,到印度、孟加拉、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家設廠的制鞋企業遇到了很多難題。例如,雖然勞工成本看上去比較低,但當地勞動力素質低下,缺乏熟練的產業工人;產業鏈配套不完整,制約制鞋業的發展;基于言語、宗教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和障礙,很多企業在管理方面碰到很大的問題,結果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效應。
另外,廣東是省內鞋企的材料供應地,也是整個東南亞制鞋的采購中心。越南、泰國、馬來西亞,80%-90%的采購在廣東。對于NIKE生產基地轉移的問題,專家人士認為這僅僅只是個案。就如對極具候鳥習性的臺灣鞋企來說,他們極少往東南亞遷移。
總而言之,廣東鞋業在著力產業轉移的同時,更需注重的是產業的轉型升級。畢竟只有加大鞋業的科技研發以及品牌創新投入,才能把“廣東制造”推向“廣東創造”的新里程,才能踩出獨具廣東特色的鞋腳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