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鞋企走上品牌運營的康莊大道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目前,在石獅乃至整個泉州,許多鞋企紛紛將生產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承包給這些地區的“純生產”廠家制作。代表企業是諾奇,此外,包括七匹狼、喬丹、利郎、安踏、361°、勁霸也開始慢慢消減自產產量,把生產一項交給眾多生產型企業,甚至還有一些大型鞋企將自己的生產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地區。鞋企本身則一心一意的做起品牌運營,主要負責研發設計與品牌營銷。
在國內,品牌運營最成功的就是美特斯邦威,他們的生產商遍布安徽、福建、湖北、廣東等十多個省份,尤其在中西部城市,代工企業數量龐大,其董事長周成建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其非常尊崇“虛擬經營”的概念,現在美特斯邦威只專心做品牌營銷以及設計研發。如今,美邦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元,成為國內時尚休閑服裝的“風向標”。
美邦的巨大成功無疑讓眾多閩南鞋企看到了國產鞋企品牌運營道路的新希望。在國際上,鞋業品牌運營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從阿迪達斯到耐克、從彪馬到KAPPA,這些鞋業巨頭可謂嘗足了品牌營銷的甜頭,在這些品牌誕生的國家,已經基本沒有像中國這樣龐大的鞋類生產基地,他們的生產基地大多數分布在海外,生產一環的利益都轉移給了欠發達的國家,本身則專門負責產品的研發設計與品牌營銷。
國際品牌的成功也許會讓很多鞋企有遙不可及之感,但是國產品牌的成功則極大地刺激了國產鞋企走上品牌運營道路的決心,讓國產鞋企鼓起了膽氣沖擊“微笑曲線”的利益制高點。美邦的成功可謂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泉州鞋企其實不乏實力雄厚、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營銷觀念的鞋企,只是國內鞋企在品牌運營方面經驗匱乏,使得很多鞋企在即使擁有實力的前提下,也不敢貿然走向這一條尚未開辟的荊棘之路,美邦的劈荊斬棘之行則讓眾多的泉州鞋企看到了新的曙光,敢于踏上這條新路子。
同樣,面對著不斷地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攀升等客觀壓力也迫使眾多企業不得不走上這條“獨木橋”。很多品牌運營企業已無法承受與日俱增的生產成本壓力,尤其是招工難問題,在進入品牌發展加速期,泉州鞋企實在無暇也沒精力把心思放在生產上。以前喬丹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都是自主生產,現在每年隨著銷量的增加,自己顧不過來,必須交給其他生產廠家做。晉江、石獅很多運動品牌企業都是在“被逼”中前行。
從世界整個制鞋行業來看,生產基地的轉移是整個行業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分工不斷細分更是生產力發展的高標準。中國的鞋行業正是處于生產分工化的歷史轉折點之上,鞋類企業積極地加入到這股社會化大分工的熱潮中,更凸顯出了中國鞋業發展良好的前景與旺盛的生命力。相信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的鞋企在面對未來市場的挑戰與機遇時,將會大放光彩!(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鞋網 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