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里覓幸福
沒有什么比閱讀關于幸福的書更讓我郁悶的了。過去幾年出版的關于幸福的書籍足以擺滿圖書館,標題都很凄苦,按無用程度從低到高排序,有《更幸福》(Happier)、《如何幸福》(The How of Happiness)、《幸福趁現在!》(Happiness Now!)、《實現幸福》(Delivering Happiness)、《真正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幸福大變身》(The Happiness Makeover)和《達到幸福》(Getting to Happy)。
我曾經以為通過讀一本書就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至少讀主題是幸福的書不行。最近重讀金斯利 艾米斯(Kingsley Amis)的小說《一個英國胖子》(One Fat Englishman)時,我倒的確感到了幸福,不過那本書講的是色欲、貪食和懶惰,所以不算數。
然而,上周有人送給我一本關于幸福的書,讓我讀完之后感覺異常喜悅,書名叫作《沖刺:為什么要熱愛競爭》(Rush: Why You Need and Love the Rat Race),作者是陶德 布希霍茲(Todd G. Buchholz),一個藍眼睛的加州人,曾在白宮擔任經濟顧問。
《沖刺》一書與其他的幸福書籍不同,那些書教我們要慢下來、要反省,與過去自己感覺幸福的某個時刻建立聯系,要“投資”于人際關系,要冥思,要微笑,要練瑜伽,要寬恕,要學畫油畫、學一種樂器,或信仰上帝。這種書讓我難受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困惑自己是否幸福最終總是會讓我淚流不止,二是因這種精神上的頤指氣使讓我對自己美妙的生活產生了莫名其妙的懷疑——我的生活包括奔忙賺錢、對家人大呼小叫、購物、以及在床上讀金斯利 艾米斯。
因此,讀到《沖刺》,發現通往幸福的真正道路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無論是否喜歡)總要干的一件事——工作,這讓我十分釋懷。他說,壓力會讓我們幸福。競爭是有益的,如果沒有競爭,我們不僅不會幸福,人類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競爭不會讓人自私,而是會讓人合作。退休不好,因為會讓人變蠢。周末加班倒不錯,因為那說明別人需要你,這也是大多數人唯一想要的。賺大錢也沒什么不好,因為那肯定說明有人欣賞你。最重要的,站在我的立場上看(我的控制欲每天在家至少要被嘲笑一次),控制狂也是好的。幸福隨控制而來。
我發現自己在讀到這些觀點時使勁點頭,對作者贊頌這些資本主義美德的勇氣充滿敬佩,差點就把脖子抻到了。
然后我就想到,布希霍茲持這種觀點十分正常,畢竟他從激烈的競爭中獲利頗多。在書里的封底折頁上,他介紹自己是“哈佛大學獲獎教師”、對沖基金董事總經理、百老匯演出的制作人(也冠有“獲獎”的形容詞)。如果你是得獎的那個,就更容易發現競爭的樂趣。
然而他并不只是在談自己,而是動用了人類學、經濟學和神經科學來支持他的論點。我們前進時,額葉皮質會感到愉悅。開展新任務時身體里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會激增,與同事聊天時就會沐浴在溫暖的催產素當中。而取得成功時就像打了一劑β-內啡肽,那感覺跟可卡因一樣爽。
不過,不用動用額葉我也知道他的話放在我身上是正確的。我知道自己在工作努力、做得好時最開心,這是因為我發覺忘我遠比試圖尋找自我更讓人滿足,而工作遠比洗碗更容易忘我。努力工作會讓你的自己感覺更好,而且長時間辛勤工作后,你就會覺得有足夠的理由讓自己最歡快地放縱一把。
對那些相信圍坐在篝火旁手拉手唱“康巴亞”(Kumbaya)除了渾身臭汗(以及可能沾染的煙灰)之外,還能有其它收獲的人們,布希霍茲饒有興致地進行了嘲諷。他認為這些新的幸福大師們尋找失落的伊甸園的精神懷舊不僅是軟弱的表現,還是危險的。
不過既然他已經讓我明白通過賺錢、控制和競爭來追求幸福并不壞也不淺薄,我就會更傾向于寬宏大量地包容別人對幸福的奇怪看法。“英國胖子”會沉迷于淫亂和炸雞,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歡慢下來、整天微笑、以及在瑜伽課上做“下犬式”。幸福的偉大之處在于不存在競爭,供應十分靈活,因此只要不妨礙我的幸福,別人如何得到幸福并沒有什么關系。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 上一篇:職場人際:辦公室6大著名"忍無可忍"
- 下一篇:女白領的四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