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 軟件及信息服務專業人才最搶手
遍覽近期全國各地發布的緊缺人才目錄,軟件與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紛紛榜上有名。根據成都市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局近日發布的《2010年成都市人才資源狀況報告》和《2011年成都市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開發目錄》,2010年,成都市電子信息、機械、食品、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需求人數高居榜首。計算機軟件、通信網絡技術專業排名今年人才需求前10位,通信網絡技術員則位列非常緊缺的前5個崗位之一。
作為中國最大的專業軟件園區及成都發展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的重要載體,成都天府軟件園已成為國內外軟件產業資源匯聚的焦點,聚集了近2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3萬余名從業者。在填報高考志愿的關鍵時刻,成都天府軟件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人力資源解決方案中心負責人翟國辰,以他獨特的業內觀點和豐富的行業經驗,為考生們分析了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方向與就業前景。
天時 選專業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
“如果從就業選專業,首先應對該產業過去10年的和未來10年的發展軌跡做一個分析。在軟件及服務產業,你今天選擇的專業并不代表你畢業后的從業方向,而是畢業后該產業發展趨勢的方向。”按照這個思路,翟國辰梳理出一條時間軸,推導出了2015年的就業環境。
“以IT產業5年一變的規律,可總結為四個階段。追溯到計算機初步普及的2000年,對人才的需求以開發為主導,即傳統的ITO(信息技術外包),報考專業集中在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等理工類專業;至2005年,在人力成本的壓力驅動下,國外陸續出現BPO等業務流程外包,使外語類、金融類等偏文科的人才得以進入該產業。而從2010年開始,隨著產業的拓展完善,文理專業的就業形勢可謂并駕齊驅。今年進入高校的學生在2015年畢業時,他們面對的產業環境將是ITO與BPO業務的進一步深化,通訊、信息系統、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將成為主流。”
因此他建議,理工類學生可以選擇基于互聯網方向的通訊類專業,以及基于移動互聯網方向的手機研發類專業。文科類學子則可考慮財務、人力資源、金融類專業,同時,重視積累相關的綜合知識,加強就業競爭力。比如,掌握一門功底扎實的外語,鍛煉數據分析的能力,了解營銷服務體系等。
地利 二線城市有事業 有生活
除了產業性,就業也存在地域性因素,同樣以時間軸分析產業布局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到IT人才的就業機會2000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一線城市,而2010年后逐步移向了內陸二線城市。“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就業的地域優勢,讓年輕人畢業后不用再東奔西跑、背井離鄉。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
翟國辰還同時提醒那些懷揣“鐵飯碗”夢想的考生:“沒有百年不變的產業,要抓住的是自身職業生涯的20年黃金期。”“相對而言,二線城市的產業生命期是一線城市的兩倍。1995-2005年在‘北上廣’最紅火的軟件產業,在西部發展最少能持續發展到2025年。到2015年畢業時,正是二線城市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的最好階段,個人黃金工作期與產業周期相匹配,達到了中國人講求的‘天時、地利’的完美狀態。”
人和 90后個性與企業共性的融合
從企業的角度,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翟國辰分析了兩點,伴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全面崛起,具備國際化素質和跨文化精神的青年俊才將受到企業青睞。同時,主動改造自我,適應企業的文化行為準則也是90后學子們在校期間應作的準備工作之一。
“90后正在走進職場,他們在工作中暴露的問題也很明顯。一是不再以工作為主導,要求生活與工作兼備,甚至工作讓位于生活。二是多樣化的價值觀,讓他們在選擇專業或職業時欠缺穩定性。三是自我個性太強,與企業要求南轅北轍,也造成職業方向的迷茫。因此,認清自我,尋找個人與企業的契合點是90后求職者的首要任務。”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翟國辰表示,由于人力成本增加、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以及高校學分制改革多方面因素,目前大三、研一的學生紛紛進入就業市場。“一旦選擇軟件及信息服務方向的專業,更要懂得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大一、大二打基礎,大三、大四走出去實踐,將給未來求職增加有力砝碼。”
各種統計數據也證明了IT企業對人才的渴求,截止2010年6月,全國IT職位需求數為202072個,為2009年同期的近一倍。在2010年成都市人才市場,計算機通訊類繼續占據用人單位數量及傳統熱門招聘崗位的前三甲。除社會招聘外,以微軟、SAP、思科為代表的IT“大腕”,或以華為、中興為“馬首”的巨型通信企業,歷年都吸納大量應屆畢業生。僅以中興通訊為例,90%的人才就來自校園招聘,而畢業生起薪在各行業也處于較高水平。 (來源: 鳳凰網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