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線城市成為鞋服品牌進軍的重點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對于體育用品行業進入品牌百億規模的新競爭時代,專家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的二、三線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提升單店業績
此前,就在泉州幾大運動品牌門店數量紛紛超過8000家的關口,李寧的年報宣稱,行業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及店面租金的快速上漲,給產業鏈各環節帶來壓力,過去依賴分銷商開店推動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各層級市場已經由快速的規模化增長轉變為結構化增長。
對此,長期觀察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驛揚(上海)公關傳播機構顧問羅時金認為,8000家店規模對于體育品牌來講不能完全說已經飽和,李寧的市場與泉州的眾運動品牌的主打市場還是有些區別。相對于李寧主打國內一、二線城市市場來看,對于主要市場放在二、三線城市的泉州品牌來講,目前市場并沒完全飽和,但是行業增速將趨向緩慢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他提醒,李寧的分析對于泉州體育品牌來講是一個很好的警示,在經歷了多年來的市場“圈地運動”后,泉州品牌的營銷重心,應從原來只追求門店的數量轉向更注重單店業績的提升。他認為,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正在從以前的跑馬圈地時代轉向精耕細作時代,提升終端店鋪的盈利能力是當務之急。
拓寬終端渠道
安踏公司副總裁張濤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亦表示,得益于二、三線市場的巨大潛力,突破“8000店”的關口后,安踏的店數還將繼續增長。“我們始終面對的是中國最廣泛的人群。我們面對的人群基數大、范圍廣,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店面來服務我們的消費者。”他說。
有業界人士表示,現在是信息時代,對運動品牌來講,這同時也是渠道革命的時代,安踏提出今年將完成“萬家店鋪”的雄心壯志后,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其他品牌在未來二至三年實現萬店規模只是時間的問題。據統計,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的網點有70%布局在二、三線城市,數量眾多的二、三線城市為這些品牌提供了巨大空間和消費市場。大家現有疑問的是,究竟應繼續壯大實體店還是著力發展線上渠道。
作為國內二線品牌的代表,貴人鳥集團品牌經理王志棟認為,現在很多國內服飾企業的終端網絡都達到了五六千家門店的規模,擁有7000家門店以上的也有好幾個品牌,這主要是企業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市場的容量很大,能容納下這么多分店。貴人鳥在國內就只設有27個銷售區域市場,相差不多的品牌都只有20到30個銷售區域。因此,在國內還有許多區域市場尚未涉足開發,這里面有大量的開店空間,遠沒有飽和。
他表示,由于貴人鳥開店擴張的方向主要是在三、四線市場,這些區域市場在以前是空白狀況。“對我們而言,企業積累發展壯大后,需要在這些市場迅速開店布局,形成規模,并搶占先機輻射周邊市場。因此,目前貴人鳥也處于快速擴張期,我們現在每年計劃開店的數量在1000到2000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擁有的店鋪總量已超過了5000家。”他說。
挖掘消費潛力
中國服裝協會市場專家委員會委員、比藍國際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凱洛認為,這股風潮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巨大而又極具誘惑力的中國市場,以及中國龐大的經濟型消費階層。隨著中國一線市場容量的飽和,數量龐大的中國二、三、四線城市成為鞋服品牌下一步進軍的重點,中國城市化進程為它們的市場拓展和渠道下沉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目前國內二、三、四線市場的巨大容量造就了品牌的開店沖動,在當地市場逐漸成熟,購買力持續提高的情況下,品牌商大規模布點非常有必要。”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