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企超越代工階段 轉向自主品牌新跨越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隨著中國鞋服制造業人工成本等的上升,代工業務向勞動力價格更便宜的國家轉移似乎再正常不過。據國外媒體報道,近年來,越南正以免稅、廉價土地和更廉價的勞動力等優惠條件吸引鞋、服裝等行業的制造商。
給國際品牌做代工,鞋服企業通常只能賺取微薄利潤
比如,以耐克為業內稱道的是其“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就是將產品制造和零售分銷業務外包(OEM),自身則集中于設計開發和市場推廣等業務。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可以降低公司資本投入,特別是生產領域內大量固定資產投入,以此提高資本回報率。在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下,即便是中國本土的代工企業,能從耐克鞋生產中獲取的利潤也相當有限。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一雙在美國零售價100美元的耐克鞋的材料費只有15.67美元,在中國的工廠出廠價也只有24.71美元,其中包括2.58美元的直接勞動力成本、4.56美元的管理費用和1.9美元左右的工廠利潤。當這雙出廠價24.71美元的耐克鞋運到美國時,耐克公司將這雙鞋的批發價定為52.03美元,當這雙鞋到達消費者手里的時候,價格已經高達100美元。
據測算,在這個價值鏈中,耐克鞋的品牌溢價和銷售渠道的成本和收益占到了總價格的70%,而中國生產耐克鞋的工廠的價值增值(包括直接勞動力成本、管理費用和工廠利潤)加起來所占的比例也不過9%左右。
“血汗工廠”模式不可持續,以犧牲勞工權益和環境為代價
事實上,正是因為國內鞋服企業給國際品牌做代工企業只能獲取微薄的利潤,以至于鞋服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消化任何工資增長帶來的成本壓力。反之,代工企業為了維持生存,必須壓低勞動力報酬,以犧牲勞動者的權益為代價。但是在中國現今“用工荒”愈演愈烈的態勢下,這種廉價的代工合作模式對國內就業影響還是有限的。
還有另一個代價就是環境成本。在代工貿易中存在一種虛擬形式的污染物轉移,這種虛擬形式的污染物來源于制造代工產品過程中產生和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即工業三廢。這些污染物被享用商品的進口國轉移到了鞋服等制造商品的出口國,成為了中國代工貿易背后的一種隱形成本。
有學者指出,以勞動者的低薪和環境成本為代價換來的代工貿易繁榮和GDP繁榮,并不是真正的國民財富和經濟繁榮,只是一種“貧困化增長”,這種“血汗工廠”的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鞋服企業已經從模仿走向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在縮小
在通過學習國際品牌的過程中,中國本土的鞋服制造企業已經超越了代工、模仿階段,邁向創立品牌的階段。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中國體育用品廠商還只是耐克“輕資產運營”模式上的重要代工伙伴,在福建省晉江市,就有近3000家鞋類產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0萬,年產6.5億雙鞋。
但是到如今,來自晉江的安踏、匹克、361°、喜得龍、德爾惠、喬丹、金萊克等品牌,依靠對耐克的模仿而迅速發展為中國本土體育用品市場重要競爭者。比如,曾經被耐克以代工合作為由“放鴿子”的匹克已經成為國內籃球運動品牌的領跑者。但是,不可否認,在運動鞋服領域,中國鞋服企業已經超越了微利求生存的代工階段,成功邁向自主品牌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