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需實現從“軀干”向“大腦”的轉變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大腦國家、軀干國家、手腳國家”的結構,并由此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的地位。杭州汽輪動力集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已經完成由“軀干企業”向“大腦企業”的過渡,使人看到中國由“軀干國家”向“大腦國家”轉變的實現途徑。
創新能力決定“大腦國家”、“軀干國家”、“手腳國家”
大腦擔負生物神經調節功能,身軀與手腳的運動都受大腦的指揮。“大腦國家、軀干國家、手腳國家”的分類是借用生物神經關系的形象說法。
所謂“大腦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基本戰略,以生產知識與輸出知識為主的國家,其共同特征是:創新投入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70%以上;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美國、德國、日本、芬蘭等20多個國家屬于這類創新型國家。
所謂“軀干國家”, 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以接受知識和運用知識為主的國家。這類國家以資源與勞動力為基礎,以投資拉動為主要動力,以速度增長與規模為基本目標,技術上、品牌上受制于“大腦國家”。 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就是在人工低成本、用地低成本以及稅收低成本中快速發展起來的。2008年前后,代工模式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并成為近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所謂“手腳國家”, 主要承接轉包生產和來料加工,賺取少量的加工費。外國公司利用對總體設計、核心技術、采購和銷售環節的控制權,占據了競爭的優勢,使得占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一舉一動都受制于這20多個“大腦國家”的指揮。
這樣的案例俯拾皆是。中國所有出口鞋的企業利潤不敵一個耐克,所有出口茶葉的利潤不如一個立頓紅茶,所有出口的打火機不如一個Zippo,中國發達的福建、浙江的出口企業只不過是賺點“微薄血汗錢”而已,其最大的問題是缺技術、少品牌。我們再也不能說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與剝削了,因為誰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誰就掌握世界,這是鐵的規律。
就目前總體情況看,我國仍然處在“軀干國家”的地位。而我國中西部廣大地區則處于“手腳”地位,去年以來富士康向西部地區轉移“代工企業”,就具有鮮明的“手腳”特征。據統計,目前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的專利總量是中國企業的6.4倍。我國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較強的行業多屬 “世界工廠”性質, 90%的出口商品是貼牌產品。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嘯里,這些沒有自己“頭腦”的貼牌企業非常容易“沉沒”。
企業創新關鍵在于“自主”二字
所謂自主創新,就是經濟主體自己主動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從中國國家整體利益角度講,自主創新就是指在中國資本控制下的本土企業群體所進行的主動型創新活動。
從杭汽輪的創新過程看,自主創新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如下三個層次上的指向:
創新主體指向:中國資本控制下的本土企業。只有中國資本控制下的本土企業群體創新,我們才能擁有創新成果的自主知識產權。
創新性質指向:本土企業的積極主動型創新。創新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自力更生型,如我國的“兩彈一星”等。二是模仿創新型,就是在高強度消化吸收情況下進行自主開發,以取得市場優勢,同時向前端基礎應用科學延伸。杭汽輪的技術創新屬于后一種。
創新能力指向:本土企業具備自我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只有本土企業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具備了這種持續的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才能真正具有了持續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大國,必須擁有自己相對獨立而全面的經濟體系以及與此相適宜的相對獨立而全面的技術支撐體系。而構建這個體系的微觀基礎就是本土企業群體要成為創新主體,重塑本土企業、行業乃至整個民族持續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歷史告訴我們,創新能力只能內生于我們中國企業組織內部,別人無法依靠。
杭汽輪在技術引進過程中,開始德國西門子公司有步驟地散布創新成果,其用意當然不是為了幫助本土企業提高競爭力,而是為了占領中國市場。正如鮑莫爾在分析西方大型企業向外自愿散布專有技術內在動機時所指出的,他們自愿散布專有技術當然是為了“得到一份適當的回報,或者是牽著競爭者的鼻子走。”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大企業散布技術的要害:能封鎖時就封鎖,讓你的技術無法獨立;當你有望發展出獨立技術的時候,就急忙將技術轉讓給另一家,意圖繼續占領中國市場。其實,他們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閹割”中國企業乃至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
企業“自主”創新的實現途徑
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競爭實力可以通過從發達國家獲得技術創新資源來獲得支撐,但是技術進步上的“日韓道路”與“拉美道路”告訴我們,經濟主體是依賴別人的創新成果,還是依靠自己主動地進行創新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最終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在吸收別人的創新成果基礎上進行主動的再創新,并且成功地實現了由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型,步入世界工業和技術強國行列。而后者則被動地吸收別人技術成果,結果仍處于落后的狀態。兩種技術進步策略的比較結果告訴我們,經濟主體必須自主創新。
在中國,自主創新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代工階段,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是低成本,是模仿性的,很少有什么創新性的東西。第二階段是仿造階段,普遍奉行“拿來主義”,表現為:一是簡單跟進型,單向引進—消化,對外國技術亦步亦趨。二是被動引進型,就是通過購買外國先進設備、專利、圖紙等技術創新成果直接投入生產,不進行消化和“進口替代”。三是合資引進型,就是試圖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策略達到外資企業的“本土技術溢出”效應。這三種形式實質上是被動型技術進步戰略,技術成果主導權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我國一些地方或行業習慣于采取這種技術策略,結果是使我國某些行業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泥潭。
怎樣進行自主創新,杭汽輪依托核心技術,推進生產、管理、市場、文化體系的全面創新,為我國國企的發展探索出成功的路徑。
實現“軀干”向“大腦”的轉變
2011年,是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開局年。中國現代化的時間表,進入了攻堅克難的“后半程”。靠什么保證現代化的持續性?靠什么續寫“前半程”的輝煌與光榮?關鍵要在自主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自主創新,刻不容緩。目前世界的根本性競爭是科技創新的競爭。國際金融危機波瀾未平,一場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自主創新“競賽”已經展開:美國將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創下歷史最高水平;英國著眼發展低碳經濟、數字經濟,“構建英國未來”;歐盟宣布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此時,加快自主創新,不僅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一般規律,更關系到我們在未來發展中能否擁有新的引擎,在未來競爭中能否獲得新的優勢。
應當看到,當下還有很多中國企業甘心充當西方企業的“手腳”,自主創新“創而不快”、“久創難新”,令人焦急。在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體制機制下,那些掌握自然資源多、經濟總量大、增長速度快的地區和企業,在價格形成機制不能真正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代價的背景下,總是能夠輕易獲得廉價生產要素并賺取高額利潤,自然不會去想辦法創新;在以發展速度和規模論成敗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下,一些地方仍然是緊盯速度,“好”讓位于“快”。中國影響自主創新的深層原因,在于體制與機制。不破解這些難題,中國的未來經濟就沒有希望。
杭汽輪由“軀干企業、手腳企業”向“大腦企業”的轉變,顯示著中國由“軀干國家、手腳國家”向“大腦國家”轉變的可能。
盡管像杭汽輪這樣的國有企業還不多,但是我們畢竟看到了希望。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