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人衰有依據
2011-04-12 11:49:12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作為一公司人,可以設想一下,在一個天氣更為暖和、你已經變得更有錢的場景下,你會感到更幸福么?在想象中的答案可能是“是的”,但在現實中可不一定這樣。可以做一個實驗:在一個月內,在每天傍晚的時候,你可以把你一天的幸福感用一個詞句總結一下,隔一段時間等加了工資之后再做一個同樣的總結,看看你感到幸福的天數在一個月內是不是增加了?我的測試結果是,感到“不錯”的天數從每個月9天下降到每個月7天。地球在變暖,一切也都正常,世界卻變得更不幸了。
如果這只是個個案,讓我們來看看更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中國一直在增長的GDP。1978至2009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 9.8%,1980年中國人均GDP是460美元,而2010年人均GDP達到4000多美元,不管怎么說,對比30年前,我們占有的財富增加了不少,但幸福指數就沒有這么樂觀了。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0分制),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那么通過這個調查,可以得出結論,人們隨著財富的增長卻變得越來越不幸么?如果一個理財欄目得出這樣的結論可以說是非常離譜的,我們說這么多理財究竟是為哪般?所以,我們偏向于得出另一個結論,“不幸”是因為你的財富還不夠多。
為什么會容易感到不幸?
在這要插一段,人們感到更不幸的原因大概還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人是一種偏于悲觀主義的動物,他總是對不幸的記憶更清楚,對幸福的記憶卻偏于模糊。就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力格曼總結的:“人們總是對不幸的事情很敏感,對幸福卻很健忘。”
當一切順遂時,人們往往覺得理所應當,而一旦遭遇挫折,人們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不幸”中。相比起成功和幸福,挫折與失敗讓人印象更加深刻。這種選擇性記憶可能是源于人們的自我保護本能,這種本能的積極意義在于讓人們遠離傷害,就像很多類似諺語表達的,“笨驢子才會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而且這種對自身不幸的深刻記憶還有個作用。我們可以想象,人類還是猿人的時候,某個猿人會樂于撥開毛讓同伴看看自己身上的疤痕,他的意思是,“你們看我為部落已經做得夠多了”。
展示傷疤屬于心理問題,我們還是把話題回到財富話題上來,為什么我們感到不幸是因為財富還不夠多?
一個大人物,偉大的保羅·安·薩默爾森曾經給幸福的量化下過這樣一個公式:幸福=物質消費(或效用)/ 欲望,即物質消費越多,幸福程度就越高,同時,欲望的大小,又與幸福成反比關系。
如果這個公式真的成立,那么說明人們的財富增長肯定會增加幸福感受度—即使這種幸福感受度也會出現邊際遞減效應,也就是說,幸福感會在財富增加到一定水平的時候表現麻木,在一張幸福與財富的函數圖上,幸福曲線會趨于平滑—如果一個人的財富增加,而幸福感受度反而下降,就肯定說明這個人的各種欲望在增加。
被分散掉的幸福感
顯然人的欲望增加并不是說,一個人在掙5000塊的時候要吃三頓飯娶一個老婆,而在掙1萬塊的時候就要吃12頓飯娶四個老婆。這種欲望增量更多的表現在人的欲望種類變得更多。比如一個中國的公司人具有更多的財富后,希望購買自己的房屋,希望有美滿的婚姻,要更好地贍養老人,要生健康的小孩,還要有體面的汽車。原本只供自己一個人消費的財富雖然得到增長,但是如果把這些錢平均分散到四五個方面去,相對財富還是下降了。
這又要說到人是一種悲觀的動物,他們的幸福感受不是由“最好的”那部分決定,而是由“最壞的”那部分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做十件事,你衡量自己是不是成功或者夠不夠幸福的標準不是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得怎么樣,卻往往因為自己做得最差的事感到困擾。也許你的職業發展已經不錯,但是孩子要上幼兒園,房子要漲價,老婆足夠漂亮又總是有“應酬”,汽車被人劃,父母要生病,這些事無論哪一件都足夠讓人感到不幸。
按照概率的計算,如果一個人做一件感到不幸事的可能性是10%,那么如果他同時做六件事,他的不幸的概率就已經接近50%。這種不幸概率還不包括人不像計算機,計算機相對人類更善于處理多任務命令;而人卻不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指出,人類大腦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很差。人腦只有兩個額葉。面對兩項任務時,內側前額葉皮質的區域會自動一分為二,一部分專注于一項任務,另一部分著重于另一項任務,使“一心兩用”成為現實。但是如果想要再增加一項任務,大腦會被搞糊涂。即便是同時處理兩件事,大腦也可能發生錯誤判斷,比如一邊抽煙一邊點鞭炮,人會把鞭炮當做煙放進嘴里。
人們總希望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時間可以說是最貴也最便宜的資源,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最大的價值,多任務似乎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這卻是造成人們感到更加不幸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在互聯網普及前后,有沒有做過人類幸福感的調查。令人懷疑的是,信息的更加透明會造成人們參照樣本的海量化,這會造成人們產生更多種多樣的欲望,為了滿足這些欲望人類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具體到個體則會因為欲望的多樣化感到不幸。
如果上邊這些假設都是成立的,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的幸福感和財富的累積并不是成線性關系,而是像股票的價值和價格一樣波動的相關。如果你創造財富的速度跟不上你欲望多樣化的速度,那么最好的增加幸福感的方式是關閉互聯網,做個宅女宅男吧 。(來源:第一財經周刊)
如果這只是個個案,讓我們來看看更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中國一直在增長的GDP。1978至2009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 9.8%,1980年中國人均GDP是460美元,而2010年人均GDP達到4000多美元,不管怎么說,對比30年前,我們占有的財富增加了不少,但幸福指數就沒有這么樂觀了。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0分制),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那么通過這個調查,可以得出結論,人們隨著財富的增長卻變得越來越不幸么?如果一個理財欄目得出這樣的結論可以說是非常離譜的,我們說這么多理財究竟是為哪般?所以,我們偏向于得出另一個結論,“不幸”是因為你的財富還不夠多。
為什么會容易感到不幸?
在這要插一段,人們感到更不幸的原因大概還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人是一種偏于悲觀主義的動物,他總是對不幸的記憶更清楚,對幸福的記憶卻偏于模糊。就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力格曼總結的:“人們總是對不幸的事情很敏感,對幸福卻很健忘。”
當一切順遂時,人們往往覺得理所應當,而一旦遭遇挫折,人們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不幸”中。相比起成功和幸福,挫折與失敗讓人印象更加深刻。這種選擇性記憶可能是源于人們的自我保護本能,這種本能的積極意義在于讓人們遠離傷害,就像很多類似諺語表達的,“笨驢子才會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而且這種對自身不幸的深刻記憶還有個作用。我們可以想象,人類還是猿人的時候,某個猿人會樂于撥開毛讓同伴看看自己身上的疤痕,他的意思是,“你們看我為部落已經做得夠多了”。
展示傷疤屬于心理問題,我們還是把話題回到財富話題上來,為什么我們感到不幸是因為財富還不夠多?
一個大人物,偉大的保羅·安·薩默爾森曾經給幸福的量化下過這樣一個公式:幸福=物質消費(或效用)/ 欲望,即物質消費越多,幸福程度就越高,同時,欲望的大小,又與幸福成反比關系。
如果這個公式真的成立,那么說明人們的財富增長肯定會增加幸福感受度—即使這種幸福感受度也會出現邊際遞減效應,也就是說,幸福感會在財富增加到一定水平的時候表現麻木,在一張幸福與財富的函數圖上,幸福曲線會趨于平滑—如果一個人的財富增加,而幸福感受度反而下降,就肯定說明這個人的各種欲望在增加。
被分散掉的幸福感
顯然人的欲望增加并不是說,一個人在掙5000塊的時候要吃三頓飯娶一個老婆,而在掙1萬塊的時候就要吃12頓飯娶四個老婆。這種欲望增量更多的表現在人的欲望種類變得更多。比如一個中國的公司人具有更多的財富后,希望購買自己的房屋,希望有美滿的婚姻,要更好地贍養老人,要生健康的小孩,還要有體面的汽車。原本只供自己一個人消費的財富雖然得到增長,但是如果把這些錢平均分散到四五個方面去,相對財富還是下降了。
這又要說到人是一種悲觀的動物,他們的幸福感受不是由“最好的”那部分決定,而是由“最壞的”那部分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做十件事,你衡量自己是不是成功或者夠不夠幸福的標準不是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得怎么樣,卻往往因為自己做得最差的事感到困擾。也許你的職業發展已經不錯,但是孩子要上幼兒園,房子要漲價,老婆足夠漂亮又總是有“應酬”,汽車被人劃,父母要生病,這些事無論哪一件都足夠讓人感到不幸。
按照概率的計算,如果一個人做一件感到不幸事的可能性是10%,那么如果他同時做六件事,他的不幸的概率就已經接近50%。這種不幸概率還不包括人不像計算機,計算機相對人類更善于處理多任務命令;而人卻不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指出,人類大腦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很差。人腦只有兩個額葉。面對兩項任務時,內側前額葉皮質的區域會自動一分為二,一部分專注于一項任務,另一部分著重于另一項任務,使“一心兩用”成為現實。但是如果想要再增加一項任務,大腦會被搞糊涂。即便是同時處理兩件事,大腦也可能發生錯誤判斷,比如一邊抽煙一邊點鞭炮,人會把鞭炮當做煙放進嘴里。
人們總希望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時間可以說是最貴也最便宜的資源,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最大的價值,多任務似乎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這卻是造成人們感到更加不幸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在互聯網普及前后,有沒有做過人類幸福感的調查。令人懷疑的是,信息的更加透明會造成人們參照樣本的海量化,這會造成人們產生更多種多樣的欲望,為了滿足這些欲望人類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具體到個體則會因為欲望的多樣化感到不幸。
如果上邊這些假設都是成立的,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的幸福感和財富的累積并不是成線性關系,而是像股票的價值和價格一樣波動的相關。如果你創造財富的速度跟不上你欲望多樣化的速度,那么最好的增加幸福感的方式是關閉互聯網,做個宅女宅男吧 。(來源:第一財經周刊)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人才微測評 1分鐘掃描職業素質 DNA
- 下一篇:4招破解職場女性的“27歲定律”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