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鞋企等對外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國鞋網-國內市場】“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對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對外投資合作取得跨越式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持續增加;中小企業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大幅增長,目前已占據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
從一件件牛仔服,到一臺臺電視機、微波爐,“中國制造”已遍布世界;從當初的“引進來”,到如今的“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再到海外并購風起云涌,通過持續不斷的對外合作,廣大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參與全球化分工的重要力量。
對外合作跨越發展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引進來”,發展到現在的“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我國中小企業對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拓展。
2010年5月,溫州鞋企奧康集團買斷意大利鞋業第一品牌萬利威德在大中華區的所有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品牌營銷等完全獨立操作,這也意味著奧康向品牌高端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信心滿懷地表示,將投入5億元至6億元,3年內把萬利威德打造成中國乃至亞太最具競爭力的高端品牌。
從1988年東拼西湊3萬元成立永嘉奧林皮鞋廠,到如今海外并購實現品牌高端化、國際化,奧康集團的發展壯大是我國中小企業對外合作的一個縮影。
“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包括對外投資、對外貿易和對外工程承包等多項內容。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引進來’,發展到現在的‘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我國中小企業對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正不斷拓展!敝袊行∑髽I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秦志輝說。
據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十一五”期間,通過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取得跨越式發展。2006年至2010年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合計2166億美元,是“十一五”規劃確定發展目標的3.6倍;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4944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4.2倍,完成營業額2850億美元,是“十一五”規劃目標的2.2倍。對外投資合作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既定目標和任務,廣大中小企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步伐也大大加快。為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降低經營風險,2001年我國專門設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專項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該資金僅在設立后的前5年就累計資助各類項目達10萬個,惠及中小企業7.6萬家,帶動出口347.3億美元。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測算,國家每投入1元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可帶動中小企業38元人民幣的出口,可謂“四兩撥千斤”。在此政策扶持下,約有21000家企業實現了出口零的突破,約5000家企業的出口規模從小到大,成功發展為大型外貿企業。
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實施以來,已成為千千萬萬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助推器”。2009年,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的幫助下,我國有出口業績的中小企業增加到21萬家,較2001年增長3.3倍,中小企業出口規模達3419億美元,較2001年增長3.6倍,占全國出口的28.5%。
搭建平臺 加深合作
通過政府和相關中介機構搭建的各種平臺,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展示交易,廣大中小企業從中受益匪淺。
2010年深秋的德國之旅,讓江蘇華達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惲海順收獲頗豐。作為中德兩國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德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第五批學員,惲海順在培訓期間接觸到了華達公司的原料供應商德國朗盛公司。在介紹了華達的技術和產品后,朗盛公司立即回訪了華達公司,并采購了價值1700萬元的產品,同時華達還拿到了500萬元的委托加工訂單。
有著類似收獲的不僅僅是華達公司一家,據了解,中德培訓項目開展三年來,中方已分五批共選派108名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赴德培訓。“中小企業要真正‘走出去’還面臨許多困難,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獲取信息難’,中小企業難以準確地判斷投資風險。而通過搭建培訓平臺、實地考察,可以使我國中小企業對當地的政策環境、企業經營狀況和風險防范等有更全面的體會和認識,有利于中小企業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弊鳛檫@一項目的中方執行單位負責人,秦志輝深有感觸地說。
通過政府和相關中介機構搭建的各種平臺,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展示交易,已成為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對外合作的一道風景。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中小企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先后與美國、歐盟等簽署合作協議12個;批準成立了中國-東盟中小企業投資基金、中國-比利時直接股權投資基金和中意曼達林基金;舉辦了APEC中小企業部長會議和首屆亞歐會議中小企業部長級會議等。
展示交易平臺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舞臺。據了解,在2010年舉辦的第六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上,參展企業和展位數量均創歷史之最。累計簽約128個項目,出口成交額近1.85億美元。
“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走出去”是我國廣大中小企業成長的延伸,“走進去”則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壯大的保障。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形勢良好,而且面臨較好的歷史機遇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簡化審批手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個人到境外投資提供便利;鼓勵企業積極有序開展跨國經營。
“如果說‘走出去’是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延伸,那么‘走進去’則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壯大的保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大為認為,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有許多優勢,同樣也有很多劣勢。其中,抗風險能力較差、融資能力不足、對國外市場不了解、企業規模小影響力不夠等是影響中小企業“走進去”的重要因素。
“對企業來說,加強自身管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好海外市場的風險評估是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關鍵所在!敝袊耖g商會副會長沈建國表示,“走出去”不能簡單等同于海外淘金,要想真正“走進去”,相關部門和企業都需要審慎進行海外投資的風險評估,并建立相關應對機制。
針對當前中小企業對外合作融資能力不足,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文彪建議,應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體制機制以及投資決策靈活的優勢,在外匯管理、銀行信貸等各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大多還是單打獨斗,缺乏協調作戰。”為此,程大為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還需要大力扶持建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的支持服務體系,動員社會各行業、各種利益相關者加入,從人力資源、商業金融服務、行業信息服務幾個方面入手,組建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開展對外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轉變,形成多方合力、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